导航

云南“土豆院士”,亮相党代表通道!

 2022-10-16 11:50  来源:云南发布

10月16日上午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会议开始前
首场“党代表通道”开启

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在“党代表通道”接受采访

朱有勇在“党代表通道”上说:

“大家好,我叫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在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的驻村科技特派员。澜沧县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曾经是深度的贫困地区。2015年我60岁,成为了脱贫攻坚的一员,我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把冬闲田种上了冬季马铃薯,推广了林下中药材,开办了农民技能培训班,让农民人人都有技能,家家都能有收成。我将继续扎根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采访活动上《人民日报记者向朱有勇代表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那么您被称为“土豆院士”,请问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您和您的同事们都有哪些新的实践呢?

二十大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朱有勇:

我驻的蒿枝坝村脱贫摘帽后,农民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但我们村没有水田,只有旱地,稻米不能自给。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成功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解决了山区农民口粮问题。

水稻上山有两个创新点,第一个创新点是旱地水稻分蘖。自古水稻种在水田里,一棵秧苗变成一丛稻谷,这就是水稻分蘖。我们利用杂交优势选育了一系列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旱地条件与水田一样分蘖旺盛,解决了这个难点。第二个创新点是旱地除草。旱地杂草比水田多得多,我们根据杂草生长发育规律,创建了杂草萌芽的封草技术,解决了这个难点。

水稻上山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我们村推广了405亩 ,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全村277人,人均稻谷超过1000公斤,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水稻上山是我们学习总书记“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的具体实践,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的科技创新。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开幕会前,朱有勇代表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朱有勇

“时代楷模”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他下乡扶贫、办班教学

改善了一大批农民的生活

他的故事让无数人感动

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

“农民院士”


这位农民院士接地气、心系百姓

把个人荣辱与家国命运、百姓福祉紧紧相连

他的很多话语都让人心生敬佩


他说:

“我更愿意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放到科研上。”


他说:

“归根结底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所以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他说:

“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

要比写在纸上艰难得多,

但是在我们心中、在拉祜族群众心中,

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

比一纸论文要重要得多。”

……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从小抓过鱼、摸过虾。1977年恢复高考,朱有勇抓住机会,考取了云南农大。从此,他跟农业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潘彬琼 绘

“团结广大群众,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服从祖国的需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了这句誓言,1996年,朱有勇在悉尼大学完成了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我能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

为了这句誓言,2011年,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向组织提出,希望继续专心搞科研,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朱有勇长期从事稻瘟病研究,他跑遍了云南省内62个县研究了2000多种水稻的基因抗性问题;2000年,朱有勇终于找到了水稻的品种搭配规律,为控制稻瘟病这一世界难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这一重大研究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了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

几十年来,朱有勇团队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潘彬琼 绘




2015年,已经60岁的朱有勇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朱有勇刚到这里时,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一进村子就是一股臭气,猪牛粪、肥料、茅草到处都是,水杯、炊具上落满了苍蝇,人住的是四处漏风的篱笆房、茅草屋。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元。

朱有勇心里顿时压着一股难以言表的痛,他对同行的博士生们说:“这里这么穷,怪我们这些人没有深入下来,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为院士,这就是失职!”

朱有勇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到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然后在村里租了一块地,带着团队种起了土豆。三个多月过去,土豆采挖的时候,农民从没见过这么多、个头儿这么大的土豆。

朱有勇跟老百姓算了一笔账,每亩地平均3.1吨土豆,卖价3000元一吨,一亩地农民收入9000多元,种一亩就能脱贫,种两亩就能奔小康。

2017年,朱有勇在蒿枝坝村开起了土豆种植培训班,62岁的朱有勇常常俯下身、半蹲半跪在土地上手把手地教大家种冬季土豆。

老百姓的土豆丰收了,朱有勇并未停下脚步,只要有机会,就不遗余力地“吆喝”起来。2018年3月,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把老乡种出来的土豆“吆喝”到了人民大会堂向全国媒体展示。

为了帮农产品扩大销路,朱有勇而后又打造了农村电子商务班,把这些农产品卖出去。他甚至亲自上阵展示澜沧大土豆、炒土豆丝,帮助乡亲直播带货。





大山无言,一石一砾皆是见证。朱有勇脚步丈量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寨脱贫发展的希望。



除了种土豆,朱有勇和团队还开设了林下三七、冬早蔬菜、茶叶种植林业班、猪牛养殖班等前后共计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这些学员回乡后又发挥带头作用,变成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遍澜沧大地。



2020年11月,澜沧县正式实现“脱贫摘帽”。目前,当地已实现了从昔日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


回顾这几年的驻村帮扶,让朱有勇最欣慰的就是通过技术技能培训,在当地培养出了一大批乡土人才。


“这几年我们培训的农民学员超过1500多人,之后其中90%靠自己脱了贫,50%带领亲友脱了贫,10%带动全村实现了脱贫。”朱有勇说,人的变化才是最大的希望。这几年,当地群众精气神有了很大改变,从原来的依赖“等、靠、要”,到现在自力更生想进步、求发展,大家都更加积极、更加自信了。“智力、志气都扶起来了,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潘彬琼 绘




策划:李茜 和晓

海报设计:张艳萍

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南日报、科技日报、时代楷模发布厅、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

编辑:李茜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