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5-12-27 16:27本网讯 (通讯员 龙定江)“远方的贵宾,四方的朋友,我们不常聚,难有相见时,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苗家的牛角杯,举起来,举呀举呀举起来,喝呀喝呀喝一杯,献上一杯牛角酒,祝你吉祥又如意。”在永善大大小小少数民族村寨,但凡婚礼嫁娶和节日庆典,你总能听到彝家和苗家儿女旋律优美、欢快动听的少数民族酒歌。
走进永善县伍寨彝族苗族乡,一股醇厚的民族风情扑鼻而来。古老的毕摩文化、菩萨林、烤乳猪、砣砣肉和火把节、彝族年篝火狂欢等,无一不洋溢着浓郁的彝家风情。苗族的花山节、三道羊角酒、叩酒习俗、蜡染手工艺等引人注目,飞歌和芦笙在蓝天白云间飘响回荡,令人神往。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永善是彝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不是很大,民族文化底蕴却很深厚,有众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歌舞、故事、传说、工艺品等。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类主要有:彝族毕摩文化、婚俗、民族歌舞等;苗族芦笙舞、三道酒、跳芦笙、踩月亮等;茂林四筒鼓舞、吞都洞经音乐、桧溪打鼓草歌舞、黄华镇狮舞等;民族节庆及宗教活动主要有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回族古尔帮节、吞都庙会等。传统工艺主要有:苗族蜡染和民族服装、彝族服装及酒具、传统酿酒、竹编等。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善制定出台了《永善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和《永善县民族文化强县建设实施意见》,加大民族专项资金投入,每年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20万元,安排少数民族节日活动经费10万元,提炼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民情,大力开发利用凝练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谱写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篇章。
永善伍寨彝族苗族乡、马楠苗族彝族乡、水竹乡被云南省命名为“月琴歌舞之乡”、“芦笙歌舞之乡”、“蜡染刺绣之乡”。伍寨乡共有月琴歌舞传习人近100人,大大小小月琴近100把。近年来,该乡组织的月琴合奏、独奏(艺弹)、月琴歌舞曾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比赛,并获得多项殊荣。月琴传习人彭银发更是技艺精湛,他能在头顶、膝下、身后等各个部位运用自如地弹奏月琴,深得听众喜爱。在马楠乡,常年有100至300人组成的芦笙舞队,曾在新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优秀奖,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中获综合一等奖,并入选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王秀芬,热爱本民族文化,练就了一手蜡染刺绣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并致力于该手工技艺的传帮带工作,在5年多的时间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蜡染刺绣手工艺者,为苗族蜡染刺绣文化的传承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让民族风情浓郁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为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永善先后多次举办彝族语言文字培训班,邀请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为学员授课,对彝族语言、文字,拼识、会话,彝族歌曲、舞蹈、乐器等作了详细培训;先后多次组队参加昭通市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毕摩特技表演、月琴、芦笙、狮子舞曾在云南省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中名列前茅,多次赢得中外专家学者、国际友人的赞誉。组团到四川凉山、楚雄、鲁甸、贵州西江等地考察民族文化。收集整理近百部民族民间歌舞和毕摩经书。2011年筹备成立彝学会和苗学会,举办昭通第一个苗族滇东北次方言语言文字培训班,参加全国第九次彝学研讨会,参与《中国彝族通史》、《中国云南彝族》、《彝族六祖塑像文案》审稿、“彝族六祖”文化广场建设等工作。2012年,永善被省市规划为昭通唯一的中国民族文化之乡。2014年,永善精心编排选送的彝族舞蹈《苦苦的荞麦甜甜的心》,荣获云南省群众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彩云奖”,并取得全国群星奖参赛资格。2015年9月7日,昭通市彝族语言文字、彝族毕摩文化、彝族月琴歌舞培训班在永善县举行,培训内容分东部方言区和北部方言区,培训为期20天,共有参训学员一百余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奠定良好基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日益繁荣。
“作为一个民族,要热爱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这些年来,永善县多次举办彝族毕摩文化和语言文字培训班,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作为一名彝族干部和彝学会员,要做好传承彝族文化的表率,做好团结进步的表率,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彝族学会会员卢艺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