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10-15 09:00编者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当第一缕秋风轻轻地拂过乌蒙大地,田野里、果园中奏响了收获的旋律。无论是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还是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处处盈车嘉穗、瓜果飘香,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农民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昭通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出“多彩乌蒙庆丰收”农民丰收节主题策划报道,以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为脉络,充分展示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乡村振兴取得的喜人变化。
以竹护绿、以竹造物、以竹为食、以竹兴旅……昭通人爱竹,是对“绿水青山”的坚守,是对“金山银山”的成全。
竹产业作为昭通的特色产业和“一县一业”的主打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
种竹:守住“绿水青山”
彝良县牛街镇三合村村民肖付均,在2018年就将自家所有土地都种上了竹子。在这个村里,家家户户的土地上都是绿竹,绿竹挨着绿竹,连成一片竹海,绿波荡漾。
这般美景,是昭通市委、市政府精心策划出来的。
2001年以前,昭通的竹产业主要依托自然资源自由发展,竹林自生自灭,采笋随心所欲,竹林退化,效益低下,而竹笋的价格却持续上涨。在2001年第一轮退耕还林中,昭通市开始推广竹产业。最先在盐津县、彝良县先行先试,其次在镇雄县杉树、碗厂等乡(镇)推广,到2017年底,全市有竹林257.8万亩。
2018年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以短能脱贫、长能致富、远能赏绿的战略眼光,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将竹子这一传统种植产业纳入昭通市“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之一高位推进,竹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三合村的竹产业,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壮大的。
5年来,昭通的竹林面积扩增至538.6万亩。
为何如此执着于种竹子?昭通市相关负责人的回答是:因为种竹就是在守护“绿水青山”。
竹林被誉为“第二森林”,竹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是低碳、循环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品的重要原料,在发展循环产业、促进绿色增长、壮大绿色经济中地位突出,作用显著。
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与树木一样有着固碳能力,有关研究表明,1亩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吨,是杉木的1.46倍。因此,加快竹产业发展,对于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一根竹子,3年至5年即可成材;一次种植,年年择伐,永续利用。在全球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木材供应日趋萎缩的情况下,竹子已成为林木供应替代品的首选。
有关数据显示,昭通市的森林覆盖率由2017年的36.74%提高到2021年的47.2%。数百万亩竹海、纤纤翠竹,挑起昭通市守住生态底线的大梁。
卖竹:收获“金山银山”
一夜金风起,千山竹笋香。连日来,牛街镇村民从万亩竹林中获益。
牛街镇,“靠竹吃竹”已有多年历史。镇内的三合村90%的人家都将生计寄托在竹子上,村民将竹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眼下,正是方竹笋上市的季节,村民不是在林中采笋,就是在卖笋的路上……竹林间一派丰收的景象。
9月30日上午11时左右,肖付均、吴国琴夫妻俩已在自家竹林里采笋20公斤左右。“今天天气好,得抓紧时间,走完这一片。”吴国琴一边吃着干粮一边对丈夫肖付均说。吴国琴口中的“一片”就是眼前望不到边的20亩竹林。从吴国琴口中得知,她家2021年一季方竹笋收益4万元左右。除了采竹笋,育竹苗也是三合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21年,肖付均、吴国琴夫妻俩育竹苗约40万株,收益约80万元。
和肖付均、吴国琴夫妻俩不同,村民刘渠开办了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方竹林6000余亩。9月中旬以来,该合作社通过采笋、竹林管护等吸纳附近村民就业。“我这段时间每天都来帮合作社采笋,一天有300元左右的工资。”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刚刚脱贫的村民李昌兰十分满足地说。
合作社业务高峰期,可吸纳附近300余名村民就业。
全市500多万亩竹林,如此巨大的一笔绿色资产,做大竹经济“蛋糕”,昭通市委、市政府一直不遗余力。
在竹产业发展上,昭通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授之以渔”,以每亩补助300元的方式推进原有低效竹林改造,既极大地调动了竹农种竹、管竹、养竹、护竹的信心和积极性,又彻底转变了长期以来只采不管的经营模式,更为竹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
各产竹县(市)进一步落实低效竹林改造地块,科学编制低效竹林改造实施方案,指导竹农采取抚育间伐、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措施,扎实推进低效竹林改造。“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弱留强、砍老留嫩,这就是‘四砍四留’。‘一不准’是指不准砍除林中空地的散生竹和林园竹。”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办负责人介绍说,“每年的10月就是开展竹子抚育管理工作的最佳时节,我们都会组织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低效竹林改造现场培训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竹农讲解竹子的栽培管护知识。”
在竹产业链模式的引领下,8县(市)88个乡(镇)竹主产区大力发展竹产业的良好势头逐渐显现。2021年,昭通年产鲜笋23.59万吨、竹材18.85万吨,综合产值66.3亿元,覆盖区及主产区户均增收2000元、12000元以上,已成为全国特色小径级笋用竹规模化种植大市。
赏竹:共享美好生活
一根翠竹,横跨一、二、三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同时,惠及更多百姓。
鲁甸县梭山镇黑石村的刘自会,是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她编织的吊篮、竹椅、背篓、簸箕、斗笠、提篮、挑箩等数10个竹编品种深受省内外消费者欢迎。
刘自会传承了历史悠久的梭山竹编工艺,创造性地将竹编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于一体,制作出精美实用的簸箕、箩筐、斗笠等工艺品。近年来,她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100余人学习竹编技艺,发展竹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每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带动梭山竹编产业名扬四方。
在大关县木杆镇生长着一种独特的国家三级保护竹类——筇竹。传统的筇竹,竹节突出,长相独特,观赏价值高。为利用好筇竹这一独特的资源,大关县鼓励村民对筇竹工艺品进行开发,欧贤琴就是有想法的年轻人之一。
在欧贤琴的竹制品加工厂,生产的筇竹制品有沙发、茶几、餐桌、椅子、竹帘等,产品远销广东、四川、贵州、江西、福建、陕西和北京等地,2021年实现产值750余万元,当地优质筇竹资源从“烧火棍”真正变身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扁担”。
国庆黄金周,正是昭通避暑旅游旺季,凉风习习的竹林吸引着周边游客前去纳凉。“这里很美,空气很清新,秋日的阳光照在身上很舒服……”在彝良县小草坝万亩竹产业基地,来自中国水电十四局宜昭高速公路项目部的王先生带着一家10余人在观光台俯览万亩竹海,他兴高采烈地说。
为了让更多百姓从竹产业中受益,昭通市“以竹兴旅”。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小草坝万亩竹产业基地提质布景,打造集竹海观光、竹笋采收、竹林康养为一体的竹产业综合示范园,探索以竹生态、竹编、竹雕、竹宴、竹文化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大的发展红利。”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看着眼前的竹海信心满满地说。
昭通日报记者:吕翼 唐龙泉飞 雷明娟 莫娟 谭光吉 聂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