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10-15 10:00编者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当第一缕秋风轻轻地拂过乌蒙大地,田野里、果园中奏响了收获的旋律。无论是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还是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处处盈车嘉穗、瓜果飘香,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农民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昭通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出“多彩乌蒙庆丰收”农民丰收节主题策划报道,以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为脉络,充分展示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乡村振兴取得的喜人变化。
乌蒙山麓,林海苍茫。一连下了几场秋雨,郁郁葱葱的竹林越发翠绿。走进彝良县牛街镇三合村,满山竹林连绵起伏,放眼望去,涌动的薄雾缭绕在竹林间,柔和的阳光透过或密或疏的竹枝和叶片,洒落在松软湿润的泥土上。在枯黄的落叶间,一节节胖乎乎的竹笋破土而出,长势喜人,笋尖上顶着圆滚滚的露珠,在晨光的映照下,闪动着五彩的光。忙碌的笋农穿梭在林中,或躬身,或攀爬,或匍匐,在湿滑陡峭的山林里忙着采笋、剥笋、装运,白嫩嫩的竹笋堆成“小山”……
竹林深处,40岁的采笋人李华书身披蓑衣,腰间系着一个布兜,泥土夹杂着竹叶沾在他湿漉漉的头发上,他的注意力全在山野中冒出的“尖尖”上,一抓、一提、一放,直到腰间的布袋装满了新鲜的方竹笋。
李华书是三合村村民,是村里较早种植方竹的种植户,2002年试种了6亩,初期因缺乏管理,产量并不高。2006年至2014年间,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李华书方竹种植面积增至80亩,成了这个村的方竹种植大户。
“秋笋从9月中旬开始采,10月中旬结束。”李华书说,80亩竹林已经进入丰产期,预计可以采笋15吨,按照今年竹笋的均价每公斤9.6元,收入可达14万元左右。
中午12时,趁着休息间隙,笋农黄启富从口袋里拿出一瓶水和几个月饼,这是他带来的干粮。因为笋山离家比较远,采笋的村民一般不回家吃中午饭。不管刮风下雨,总是带着干粮早上7时左右出门,下午6时左右结束。饿了时,几个村民席地而坐,用水和着干粮,吃饱喝足继续采笋。
黄启富说,采笋是一门技术活,用手掰的位置过高导致竹笋断裂,没掰到底,浪费资源,而且保鲜时间短;反之则掰不断,速度慢。削笋壳也很有学问,下刀的位置、用力的轻重都有分寸,削薄了,笋壳刮不下来;削厚了,会伤着里面的笋肉。
“一人一天最多的时候可以采笋400公斤左右。”黄启富说,这是他帮李华书采笋的第10天,因为连下了几天的雨,竹笋冒得特别快,采一公斤有2元至3.6元的工钱,最多的时候一天挣1000元不在话下。
“大山里的竹笋有个俗称叫‘见风长’,长得快,老得也快。”李华书说,新采的鲜笋,不能过夜,否则就会因为纤维老化而变质,食用口感变差。因此,采笋要和时间赛跑,动作慢了,竹笋要么烂在地里,要么坏在路上。但采笋季节恰好与雨季重合,为了赶时效,他只能花钱雇人采笋、运笋,这段时间像黄启富一样帮他采笋的村民有10人左右。
夜色渐晚,一批批采笋人陆续将一筐筐竹笋放到路边,等待背下山去,然后聚集到竹笋加工厂,排队、过磅、领钱……大把大把的钞票浸润着汗水,换来了笋农们绽放的笑脸。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近年来,彝良县委、县政府实施竹林低产改造、产业路建设、病虫害防治,并通过发放肥料以及资金奖补等方式,鼓励村民对自家竹林进行改造。通过这一系列奖补政策,竹笋产量大幅提高,像李华书这样的种植户从中尝到了甜头。这些破土而出的竹笋,不仅是餐桌上的应季美味,更成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傍晚时分,站在三合村李家坪的观景台上,3.8万亩连绵起伏的竹山尽收眼底,一片片翠绿的竹子不仅把三合村装扮成了一个天然的大“竹园”,更为村民撑起了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梦。
昭通日报记者:吕翼 雷明娟 唐龙泉飞 莫娟 谭光吉 聂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