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和政府组织我们外出务工,现在我和妻子每月工资加起来过万元,谢谢你们对家里老人和孩子的照顾,让我们放心在外务工。”中秋节期间,远在浙江的张发祥夫妇向社区干部发来了信息。3年前,张发祥一家6口人从巧家县药山镇搬到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目前,夫妻俩外出务工,两个老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在基础设施齐全的新家园。
昭通市630万人口中,农村劳动力人口达305.2万人。近年来,该市聚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品质提升、全市重点产业培育、改革创新发展、特殊人群保障4个方面,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昭通市把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作为培育区域劳务品牌的特殊产业来抓,以组织化输出为根本、精细化服务为保障,建立精准对接机制,促进脱贫群众实现高质量转移就业。
在做大做强劳动力转移就业品牌中,昭通市列出就业岗位、就业培训、就业帮扶三张清单,精准开展政策宣传、岗位推送、技能培训;巩固拓展劳务输出模式,建立“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闭环劳务输出渠道;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三定培训”活动;与省外262个地区及企业建立劳务协作机制和跨界稳岗转岗机制,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6.1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3.92%,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91.1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7.16%,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18.01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0.99%。
为盘活易地扶贫车间、安置区闲置门面、迁出地群众“三块地”等资产,昭通市支持村(社区)“两委”对集体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排查管理,鼓励农户将闲置房屋等交由村集体统一运营管理。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促进“政府+担保公司+银行+合作社”金融合作,积极探索衔接资金分配新机制和涉农资金投入新机制,提高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大型安置区分配测算权重,重点支持后续产业发展,构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畅通群众增收渠道。
为更好发挥产业助农增收功能,昭通市通过专家挂联产业,推进技术服务带动产业发展;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市共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2938名、覆盖1235个村(社区),抽调农林科技专家组建7个专家团队挂联产业,培训农户27.6万人次,产业覆盖脱贫户39.51万户、覆盖率100%。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全市新增涉农企业43家、合作社275个、家庭农场291个,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39.48万户。全市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3个、特色县2个,农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
昭通市还聚焦困难群众生活冷暖,通过常态化监测预警、城乡低保与特困救助等综合措施,兜底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截至目前,全市纳入民政保障“三类对象”达43252户、94153人,占比分别为79.36%、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