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9-22 09:08近年来,昭通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久久为功,让碧水清波荡漾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响碧水保卫战,让涓涓清水惠泽人民、绵延后世。昭通是赤水河的发源地,境内干流长达97公里,流域涉及镇雄和威信2个县17个乡(镇),流域面积1983平方公里。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扛实源头责任,以落实河长制要求为抓手,推动流域保护治理取得积极成效,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监测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以上。
全市393条河流共设置市县乡村四级河长2528人,实现所有河流库渠河长全覆盖。深入实施“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以“河长令”形式交办县(市、区)进行整改。编规划、增投入、建项目,果断“搬”、彻底“退”、科学“治”、完善“管”等,锁“痛点”、治“六乱”、除“病根”,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昭通中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国家示范城市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效,东门小河、利济河、秃尾河实现消除黑臭水体目标。1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19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系统治理,青山定不负人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过,“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自古以来,“绿水青山”便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截至目前,我市共完成矿山生态修复192座,修复589.63公顷,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386个,治理石漠化面积1180平方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8.73平方公里。持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探索解决束缚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建设集资源培育、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科研推广为一体的新型国有林场。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林地、草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同时,接续推进“森林昭通”建设,启动全域绿化美化三年行动,着力打造绿色昭通,累计完成营造林527万亩,退耕还林322万亩,林地保有量达1864万亩,森林蓄积量达53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末的32.6%提高到2021年的47.8%。巧家、盐津、大关、永善、绥江等县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面积稳定在43.71万亩以上。
利在千秋,谱写生态和谐篇章
在大山包赏日出日落,观黑颈鹤起舞;在赤水源追溯清水之源,看万物茁壮生长,一步一景,处处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盐津县庙坝镇民政村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藏酋猴,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鹤由建保护区之初的3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1926只,与30000多只候鸟共同在此越冬栖息。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巧家五针松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34株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沙鲈鲤在赤水河由“稀见种”变成“偶见种”。珙桐林、水青树林、十齿花林等原生植物群落保存完整,南方红豆杉、桫椤、福建柏、连香树、白腹锦鸡、贵州疣螈、四川山鹧鸪、红腹角雉等保护对象数量稳中有升。大力发展竹子、苹果、天麻、中药材等生态绿色产业,竹子、花椒已成为昭通种植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产业与生态结合最好、区域特色最优、持续见效最长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十四五”期间,围绕云南“绿色食品牌”总体部署,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资源要素配置,统筹“文、旅、艺、研、养”等产业要素,推进“企业+合作社+农户”“双绑”利益联结,大力发展竹笋加工,加大竹材利用,着力开发食品、香料、医药等产业,探索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碳汇交易,实现 “全林经营、全林利用”,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昭通“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昭通日报实习记者:孔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