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9-20 15:51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正是马铃薯收获的季节,昭阳区35万亩马铃薯正在陆续破土而出,一片繁忙的秋收景象。
罗石富是昭阳区靖安镇松衫村9组土生土长的农民,也是昭阳区西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这几天是他最忙的时候,一大早他就组织工人到马铃薯基地里,开挖、分拣、装车。罗石富的故事永远和马铃薯分不开,他是马铃薯给他带来发展致富“薯光”最早的人。
2013年,罗石富在昭阳区各级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联合57户乡亲,成立了昭阳区西魁种植专业合作社,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并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罗石富边干活边说:“我们那一年流转了土地400亩,经过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那年气候也好,可能赚了20多万元。通过那次后,我逐步流转了3000亩土地,通过这几年政府的补助和土地的整理,我们的传统种植已经改变了,机耕机耙和技术上有农业部门的支撑,把我们的产量提高起来,信心提高起来了,传统种植改变了,产量也提高了,质量、品质也提高了,有收入就有信心,就积极。”
从单打独斗到政府支持规模发展,从种植户到产业领头人,罗石富的“野心”让大山撂荒的土地“活”起来。通过十年的打拼,一度沉睡的土地变成了优势资源,不仅让罗石富率先富起来了,而且在他的引领下,相应的种植公司、合作社也纷纷落户西魁梁子,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近务工岗位,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新路径,助推脱贫成果巩固。
“经过这些年经营,带动农民一是土地的租金,二是在合作社务工收入两部分收入。原来土地撂荒,现在用起来了。还有周边的合作社和公司也带动一部分,也就把这个事越干越大、越干越强。”罗石富坚定地说。
今年53岁的黄太珍是靖安镇碧海村13组的脱贫户,她长期在罗石富马铃薯基地务工,笔者见到她时正在忙着挖洋芋。她没想到马铃薯产业发展起来后,多年在家种地的自己竟然成了领工资的“上班族”。
“我今年53岁,出去打工也不太现实,在这里离家也近,帮罗老板家务工一天有90元的收入,还是可以。”黄太珍告诉笔者。
罗石富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近五年来,他们合作社平均每年种植马铃薯1000亩以上,五年总收入1200万元左右,总共支付土地流转费60余万元,五年共解决用工6万人(次),总支付务工工资600余万元。目前,西魁种植专业合作社已不仅成为昭阳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标杆,而且是一张响亮的名片。
据了解,按照昭通市委、市政府,昭阳区委、区政府“高质量种薯生产基地、科技创新与产业扶贫示范、昭通大洋芋和昭通种薯品牌对外宣传窗口”的定位,每年在昭阳区集中建设3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洋芋帝国)。为进一步激发“洋芋帝国”基地各生产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技术示范,昭阳区2022年继续建设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3万亩,分布在靖安、苏甲、大山包各1万亩。通过建立“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马铃薯产业发展机制,推动全区35万亩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好抓实该产业,昭阳区农技部门负责技术指导,跟踪问效,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昭阳区农机推广中心副主任陈杰介绍:“整个昭阳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有35万亩,产量53万吨,产值在7亿元以上。农技部门跟科研院所和大学有合作,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市农科院、省农科院每年都有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为下一步产业发展打基础;通过品种肥料的实验把这些技术推给老百姓,助推老百姓脱贫增收,通过对种植户在基地或地里的培训,发放宣传册,技术资料,带他们种植,产量提高,他们自然就增收了。”
通讯员:严格 石春宏 严天雪 文/图
校对:胡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