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献礼二十大·有你真好丨芦笙奏出七彩人生——记云南省首席技师、威信更能芦笙制作有限公司熊永忠

 2022-09-16 11:15  来源:昭通新闻网

苗族芦笙吹起来,动听的音乐响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面对记者采访,苗族同胞熊永忠情不自禁地拿起一支芦笙一边吹奏,一边跳舞。

威信县三桃乡斑竹村塆头村民小组村民熊永忠从16岁起开始制作芦笙,到现在已经制作40多年了。他用芦笙吹奏出自己的七彩人生。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熊永忠,他自幼喜欢芦笙,幼年时便向父亲和其姐夫学习芦笙吹奏。从16岁开始,他拜师学习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从艺40多年来,熊永忠制作的芦笙销往全国各地。

熊永忠制作芦笙的工艺较为复杂,从选材到做成成品时间长,大体要经历取材备料、加工竹木、制作笙斗和吹管、黏合芦笙主体、制作簧片、安装簧片、校音等多个步骤。熊永忠在传承传统6管芦笙的基础上,和他的学徒们认真钻研,加密和增加音管、加上半音、扩宽音域,改良制作出可吹奏超过八度音的芦笙,增加了苗族芦笙乐曲演奏的多样性。

芦笙由发音管、笙斗和簧片3个部分组成,制作的材料为竹、木、黄铜。竹子加工成发音管,木材制成笙斗,黄铜铸炼加工成发音的簧片。芦笙形制多样,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熊永忠手艺精湛、心灵手巧,还在芦笙上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传统纹饰或花鸟虫鱼等图案。

熊永忠经过勤学苦练和不断摸索创新,边制作芦笙,边吹奏演示,不断改进和提高芦笙制作技艺,使芦笙音质不断提高。为了拓宽芦笙音域、丰富芦笙的表现力,在传统芦笙原来只有6管的基础上,熊永忠现能制作出8—16管精致的芦笙,管数增加了,芦笙音质更加悦耳动听,深受广大芦笙爱好者的喜爱,开辟了威信民族器乐市场的广阔前景。

为了传承芦笙制作技艺,他不仅教会儿子制作,还招收了县里的多名青年学徒,他把多年来积累的芦笙制作技艺传授给当地青年,开设芦笙培训班,教他们学会芦笙制作技艺。同时,他在县城环城北路开设门店制作芦笙和销售,并注册成立威信县更能芦笙制作有限公司,公司现有工人8人,年销售收入达100余万元。2000年前,每年销售400多支芦笙;2012年后,每年销售1000多支芦笙,主要销往滇、川、黔等地。熊永忠不仅精心传承民族文化,还热心帮扶贫困家庭,随着制作的芦笙名气越来越大,销量不断增加,芦笙供不应求,公司效益也越来越好,还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难题和脱贫问题。

熊永忠不仅芦笙制作技艺精湛,吹奏表演芦笙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多次应邀参加县内外表演并获奖。此外,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技艺,而是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除了传承芦笙制作外,他还在县城九龙路开设苗家咪彩蒙服饰制作店,传承苗族服饰文化。

40多年来,熊永忠共制作芦笙6万多支,制作的芦笙销往全国各地,其中滇、川、黔销量最大,教会学徒30余人。多年来,熊永忠通过不断研究,把失传的苗族口弦通过苗族老人的复述,不停地研究和反复测试,恢复制作出原汁原味的苗族口弦。同时,他还能制作出更为精美的民族饰品、苗族服饰和蜡染工具刀。熊永忠既传承古老的苗族手工艺,同时又把苗族传统手工艺进一步创新推广,为传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2017年7月,熊永忠入选云南首席技师。近年来,熊永忠在苗族芦笙制作传承上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先后被命名为“云南民间高级工艺师”,获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被市文体局命名为“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昭通日报记者 王明贵 文/图/视频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