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竹编的技艺之美

 2022-09-09 10:41  来源:昭通新闻网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苏 轼

昭通竹编的技艺之美

罗泽文认真编织竹工艺品。

自古以来,中国人栽竹、爱竹、用竹,不仅因为喜爱竹子中空外直的坚韧品格,更因为它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竹编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它从不曾缺席。竹编艺人通过高超的手工技艺,编、压、挑、插,一个精美的竹编制品就这样诞生了。一个小小的竹编,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手工技艺。

在昭通,家家户户都有竹编用品,它轻巧坚韧,器物花样多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意使用,可能是日光下筛谷物的簸箕,可能是装满蔬菜的背篓,甚至可能是一个小提篮。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竹编手艺就在我们身边。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竹编工艺渐渐隐没,但仍然有人依靠自己的坚韧匠心在坚持和传承这份手艺,他们的身上有澄澈的传承之心,更有巧妙的创新智慧。

金沙竹编传习馆里多件馆藏竹编作品,均出自袁朝秀之手。有内外双样式的竹编“棋盘盒”、栩栩如生的竹编画“孔雀图”。

袁朝秀从小就对竹编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多年来一直坚持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竹编技艺水平,通过研究竹编工艺品和竹编贴画编织技艺,创作了《中国白帝图》《隐形骏马图》《碧水长流》等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展现了精美的竹编技巧,又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

她创作的竹编画清秀淡雅,栩栩如生,立体感强。在她的手中,湖光山色、风土人情、花鸟虫鱼及名家书画均可神奇地融入竹编画中。在这些竹编画中,既保持了书法艺术和国画的神韵,又充分体现传统竹编艺术的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袁朝秀不仅把竹编作为一种乐趣,还身体力行地守望竹编技艺及促进竹编技艺的传承。2016年,她参加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竹编)比赛,荣获二等奖、技艺表演赛优秀奖。

刘自会,鲁甸县梭山镇黑石村人,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鲁甸县“乡土人才”。她编织的吊篮、竹椅、背篓、簸箕、斗笠、提篮、挑箩等数十个竹编品种在省内外深受消费者欢迎。

刘自会继承了历史悠久的梭山竹编技艺,创造性地将竹编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于一体,制作出精美实用的簸箕、箩筐、斗笠等工艺品。近年来,她采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吸纳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100余人学习竹编技艺,发展竹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每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推动梭山竹编产业名扬四方,为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树立了榜样。

刘自会还多次受邀为500余户低收入家庭授课,培训竹编技艺,帮助当地低收入家庭找到致富路,既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传统的竹编技艺得以传承。

今年53岁的罗泽文是鲁甸县梭山镇黑石村人,先后获得“鲁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手工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昭通市“乌蒙工匠”“第七届云南省拔尖农村乡土人才”等荣誉称号。

罗泽文在青年时期就爱上了传统竹编,经过多年的刻苦自学、拜师学艺,他的竹编技艺名传远乡近邻。他精心编制的背篓、团箩、簸箕等用具广受消费者喜爱,产品畅销省内外。他把每一件竹编产品都当作艺术品来打磨,在原料挑选、样式设计、编织包装等每一个环节都力争将实用性、艺术性融为一体。他的竹编产品不仅是经久耐用的生产生活用品,更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为更好地传承竹编技艺,罗泽文一直兼任鲁甸县特殊教育学校特聘残疾人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平台竹编教师,先后应邀到各地开展技艺培训和交流,先后培训学员1000余人,有效带动了群众创业就业。

竹编技艺虽然算不上巧夺天工,但它的发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缩影,是传统民间文化手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虽然已步入机械化的时代,但倾注于手工竹编技艺的情感和热爱是任何机器都不能取代的。对自然的重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对手工技艺的欣赏,对传统印记的追寻,这些都是竹编技艺传承下去的原因。

作者:高怡忻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鲁甸 文化 竹编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