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9-07 11:27昭通市绝对贫困的历史性问题解决后,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了昭通市各级领导干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成了昭通市社会科学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加快推进昭通市乡村振兴,是稳妥防范和解决系统性返贫风险的必然选择。
昭通市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探讨
昭通市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方面看,必须系统谋划、分类实施。现就昭通市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作如下探讨。
一、充分认识生态振兴支撑乡村振兴的功能作用
昭通市作为滇东北乌蒙山生态敏感脆弱区域,山地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96%和45%,土地石漠化程度约占国土面积15%,面临着艰巨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乡村状况尤甚。只有保护修复好昭通市的绿水青山,才会有昭通市的金山银山!推进昭通市乡村生态振兴,从宏观层面看,是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各方面,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微观层面看,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依托区域生态资源禀赋,持续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立体化循环发展模式,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优良的乡村生态环境,就没有乡村生态振兴;没有乡村生态振兴,就没有乡村产业振兴;没有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就没有支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全面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昭通市乡村生态振兴涉及“三农”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实现生态振兴,首先就是要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并且生态宜居,而要做到这些,就是要全面推进乡村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关系。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据估算,除仅供观赏的林木外,种植材用林每亩年均可带动增收500—1000元,种植经济林果每亩年均可带动增收1000—2000元。昭通市拥有大山、大水、大峡谷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坚持生态振兴,多增一份绿美,昭通市的青山绿水就会多增一分吸引力,昭通市的高质量发展就会多添一份原动力。特别是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生态振兴就是增加碳汇能力、提高绿色发展竞争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实施“生态优先”战略,让“绿色资产”转化为昭通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
(一)提高乡村产业基地建设标准。要按照昭通市委、市政府“市有万亩、县有千亩、重点乡(镇)有500亩示范园”的要求,狠抓乡村产业基地创建,加快“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基地标准化、绿色化、设施化和数字化水平。目前,全市已有111个列为“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省级8个、市级44个、县级59个)。同时,对已具备申报条件的360多个产业基地,要抓紧申报。
(二)提升乡村科技服务水平。针对昭通市农村科技服务水平低的现实,在马铃薯、苹果、天麻、花椒、竹类等优势产业发展方面,要大力依托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昭通市苹果科技小院等平台,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当前已成立由 151名农技专家组成的“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昭通市专家咨询委员会,选派苹果、马铃薯、特色养殖等方面专家28名投身“万名人才兴万村”工作。积极申报果树果实蝇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和乡村振兴科技专项——科技特派团项目,长期受困扰的橘小实蝇和苹果黑星病等病虫害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自主选育的“云薯108”在巧家县马树镇小米地村进行田间实产验收,全田实收每亩产量6479.75千克,刷新云南大春马铃薯产区最高单产纪录。但农业科技服务的面不够广、点不够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昭通市要以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为契机,全力打造具有地理标志的产品。比如昭通苹果、昭通天麻等一批顶尖产业“金字招牌”。目前,全市“三品一标”有效获证组织208家,产品409个。绿色食品有效获证组织70家,产品19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效获证组织7家、产品7个。“昭通苹果”“昭通天麻”“盐津乌骨鸡”三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2021年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昭阳红”苹果获得“十大名果”第三名,“噜咪啦”高原鲜切马铃薯片获得“十大名菜”第五名。还有云南农垦昭通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沁果昭红”、大关县琦鑫农产品生产有限公司的“琦鑫”等16个企业品牌。目前,全市苹果产业在海升等24家企业带动下,果园面积达80万亩,覆盖脱贫户1.86万户6.78万人。竹产业在吉食道等27家加工企业带动下,种植面积达430万亩,覆盖脱贫户4.1万户18.15万人。马铃薯产业通过云南理世实业等67家新型经营主体建基地、强加工、拓市场带动大面积发展,种植面积达250万亩,覆盖脱贫户19.18万户81.31万人。天麻产业在湖南汉森等23家企业带动下,种植面积达8.51万亩。花椒产业在昭通农投等14家产加销企业带动下,椒林面积达到147.2万亩,覆盖脱贫户3.6万户14.4万人。特色养殖在猪猪侠等9家企业带动下,出栏生猪241.56万头、肉牛10.59万头、肉羊26.13万只、家禽597.3万羽,覆盖脱贫户24.85万户108.59万 人,生猪规模化养殖率从2015年的3.5%提高到2020年的10.7%。
三、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着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美化乡村人居环境。目前,昭通市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完成率100%,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描绘出乡村生态振兴的美丽昭通篇章。
(一)持续推进乡村“两污”治理。目前,昭通市推进17座小水电站拆除后的生态修复,完成377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省下达“十三五”期间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扎实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百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 ,在脱贫地区积极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村民小组创建活动,开展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切实扮靓农村人居环境。2021年,全市131个乡(镇)建成垃圾处理设施86个,覆盖乡(镇)114个,覆盖率87.02%,较2020年提高28.24%,超目标任务27.02%。乡(镇)集镇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67个,覆盖乡(镇)63个,覆盖率48.09%,较2020年提高18.32%,超目标任务13.09%。
(二)打好乡村碧水净土保卫战。碧水保卫战方面,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部署 ,深入开展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六大行动”,突出“八个关键词”要求,推动省控不达标水体治理,开展县城建成区、劣Ⅴ类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查,对脱贫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径流区范围内疑似环境风险源开展排查核实,建立入河排污口名录,完成 63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安装联网,19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净土保卫战方面,强化固体废物(包括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环境监管,启动《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估和报废矿井、钻井、取水井排查登记,完成省级下达农村环境整治任务100%,确保了昭通市乡村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
(三)加大乡村生态文明教育力度。“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改变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对村民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力度。要培养绿色发展意识,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乡、村两级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广大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生态振兴的全过程中,从而实现共建共享乡村生态振兴成果。尤其要注意在村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要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的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要让村民自觉践行绿色环保、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特别要引导教育村民摒弃乱盖乱建房屋和乱堆乱弃垃圾的习惯和行为,不断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洁宜居、绿色环保氛围。同时,要重视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建设。地方党校、职业技术院校要相互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科学适用的培育方案,大力培训乡村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总之,村民的文明素质提升,决定着乡村生态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
四、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制度建设
乡村生态振兴的制度建设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保障。昭通市乡村生态振兴制度建设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快乡村生态振兴发展规划的制定。昭通市各县(区、市)乡(镇、街道)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系统谋划生态振兴思路、目标、任务、步骤,设计具有科学性、指导性的乡村生态振兴发展规划。要系统统筹规划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作,要因地制宜编制并出台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实施方案,要构建好昭通市乡村生态振兴的规划框架,全面推进昭通市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快乡村生态振兴制度体系建设。昭通市的乡村生态振兴制度体系建设,其核心要义就是以制度保障乡村生态振兴。面对昭通市乡村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我们必须加快制度体系建设,确保乡村生态振兴合法、有序地推进。昭通市地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区域,在国家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背景下,昭通市必须为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强化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加强常态化执法监管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区域必须强化水产业养护的规范。同时,在小河小湖小池塘的治理、家庭畜禽粪污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建立健全方便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大惩戒、奖励力度,不断完善昭通市乡村生态振兴制度体系建设。
【此文系2022年云南省党校(行政院校)系统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的实践路径研究”(2022YNDXXT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王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