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多彩乌蒙庆丰收丨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2022-09-02 11:16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当第一缕秋风轻轻地拂过乌蒙大地,田野里、果园中奏响了收获的旋律。无论是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还是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处处盈车嘉穗、瓜果飘香,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农民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昭通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出“多彩乌蒙庆丰收”农民丰收节主题策划报道,以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为脉络,充分展示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乡村振兴取得的喜人变化。

时下,正是水富市向家坝镇“永安金谷大米”喜获丰收的季节。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满目金黄,微风拂起滚滚热浪,饱满的稻穗坠得稻秆儿都弯了腰,四溢的稻香承载着农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漫山遍野的豆角、南瓜、茄子、辣椒……映照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景象。

丰 收


凌晨3时,永安村田竹村民小组,67岁的文世元准备出门,他得赶在太阳升起来以前把熟透了的稻谷收割回来。放暑假在家的孙女紧随其后,手持电筒为爷爷照明。老伴晁增英则留在家里生火做饭。

中午,烈日当空,近40摄氏度的高温让村民难以在田地里继续劳作。山林里,花草树木早已失去了争奇斗艳的兴致,飞禽走兽也暂时“偃旗息鼓”,唯有蝉鸣声还在此起彼伏。

“今年,我们的收成不错。”文世元高兴地说,并用双手捧起一把金灿灿的稻谷向记者展示。由于常年和土地打交道,他的皮肤已经被日光晒得黝黑,脸上布满褶子。

最近几天,成片的水稻已进入收割期,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来回穿梭于稻田之中。由于地形限制,永安村的村民还无法进行全机械化收割,家家户户必须投入人力。年迈的文世元能做的体力活十分有限,他家的进度稍微有点滞后。每天傍晚,在水富市区务工的儿子、儿媳都会赶回来帮忙。

“现在好多了, 2000元买一台打谷机,至少能帮我们节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成本。” 文世元说,过去从耕种到收割,都是靠人力,两三家人共同养一头水牛,共同使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生产也逐步走向机械化。2012年,他家买了第一台打谷机,现在使用的是第二台,功能更完善。伴随着机器轰鸣的声音,颗粒饱满、黄澄澄的稻谷不停地从打谷机里“吐”出来,他们在田间直接将谷粒装袋,干净利索。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昭通市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切实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准确把握市情、粮情,持续提升粮食稳产保供能力,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特色品牌等举措,昭通水稻产业正沿着绿色、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目前,昭通已创立“木瓜林贡米”“状元米”“永安金谷大米”“母享竹丫糯”等一系列地方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和认可。

耕 耘


被誉为水富“粮仓”的永安村,地处向家坝镇南部,距水富市22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具有高寒山区气候的主要特点。全年320天的无霜期保障了粮食超长的生长期,优越的气候条件、充沛的雨量、肥沃的土壤,为水稻提供了天然的生长条件。

永安村自古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对于文世元而言,田地就是他的“命根子”。祖祖辈辈以种植水稻为生,文世元自然习得了种水稻的好本领。他说,过去条件艰苦,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挣不了大钱,但只要有田地、肯劳动,就能养活一家人。

近年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永安村坚持“组织引领、党员示范、村民帮扶、群众致富”的理念,采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积极探索,抱团发展,聚集体之智,举集体之力,大力发展水稻产业;引进市农业科学院专家,选育优良品种,打造“永安金谷大米”品牌,把传统水稻种植业发展为优质绿色水稻种植业。

2018年,在镇村领导干部的帮助指导下,文世元种植了5亩“永安金谷大米”。他说,“永安金谷大米”不仅米质细腻、口感松软,而且产量高,亩产稻谷500公斤左右。每亩稻田,政府还补贴400元。

2020年3月,“永安金谷大米”顺利通过产品检测和产地环境评估,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认证,成为昭通市第一个获得绿色食品大米认证的涉农品牌。据介绍,2025年,永安村将集中连片种植水稻5000亩,全镇种植水稻2万亩。

守 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对幸福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向往。如今,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看着逐渐被撂荒的田地,文世元很是心疼。在他看来,年轻人外出闯荡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那样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但是家乡的田地同样重要,因为曾经过够苦日子的他们,只有手中有粮,心里才会踏实。

文世元说,未来他仍然会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努力种出绿色优质的大米,让更多人吃上“放心粮”。同时,他也希望党委政府能够有更多更好的举措,让更多人投身农业生产,带领大家在田地里探索出一条能致富、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从文世元的话语和笑容里,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从来没有改变他的淳朴与善良。

暑云散尽凉风起,颗粒归仓满金秋。在磅礴的乌蒙大地上,大多数农民和文世元一样,辛勤耕耘在崇山峻岭间,在平畴沃野里谱写锦绣华章,用智慧和汗水为大众碗里的“口粮”做着默默奉献。

昭通日报记者 谭光吉 莫娟 唐龙泉飞 聂孝美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雷明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雷明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