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8-25 15:57十年磨一剑,产业更兴旺,日子更火红。10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结合产业基础、群众意愿、市场需求,确定重点,培育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六大产业,兼顾发展食用菌、冷凉蔬菜、特色水果、茶叶、蚕桑等特色产业,形成了“6+N”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430万亩,以开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为切入点,从产业项目选择、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带动效应等方面发力突围,有力破解“大农业、小产业、示范弱”的困局,聚力打造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绿色食品特色产业集群。
苹果飘香,流光溢彩。 马奇峰 摄
苹果更红
8月,昭阳区洒渔镇的早熟苹果已经从果园走进市场、走进消费者的视野。洒渔镇是昭阳区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灌溉水质优良、种植技术先进。目前,有“神砂”“青香蕉”“华硕”“鲁丽”“松本锦”等早熟品种上市,口感松脆、味道清醇、汁水丰沛、酸甜相宜,深受消费者青睐。
每年的金秋,在被誉为“苹果之乡”的洒渔镇,家家户户的苹果树上挂满了红苹果,漫山遍野的苹果林里散发着苹果的香味;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纷纷涌入洒渔镇,把昭通苹果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洒渔镇是我国西南地区苹果种植历史最悠久,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排名第一的镇。目前,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13.1万亩,已投产11万亩,2021年产量达40万吨,产值突破25亿元,占昭通苹果产业综合产值的四分之一。
昭通苹果主要分布于昭(阳)鲁(甸)坝区22个乡(镇、街道)。10年来,在24家规模化企业和254个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下,昭通苹果由26.7万亩发展到85万亩,占全省的65%,90万吨鲜果产量占全省的67.83%,苹果产业实现量效齐升,“10万亩矮砧密植苹果产业基地”创苹果标准化矮砧密植现代果园单体面积全国之最,昭阳区和苏家院镇、洒渔镇分别上榜2021年中国苹果产业“50强县”“百强镇”、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目前,昭通苹果实现了产销两旺。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在广东等地开办档口、建直营店,推送昭通苹果到泰国、老挝政要餐桌并获好评,昭通苹果销售遍布全国、走出国门。2021年,云南苹果出口18.7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7.34%;出口总额19.83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1.46%。
竹子更绿
“官房村的大山就是我们的银行,竹笋就是我们存在山里的存款。”2021年9月29日,在镇雄县2021年采笋节活动颁奖仪式上,以一根竹笋重达1.2公斤获得“笋王”称号的付朝军,领到证书和3000元奖金时,他激动地说。
行车进入碗厂镇官房村,仿佛进入了竹海世界,竹亭、竹灯、竹栏、竹路、竹房和成片的竹林,让人目不暇接。付朝军家就在官房村大房村民小组,其父是2006年最早成片种植方竹的村民之一。目前,付朝军家有进入丰产期的方竹、筇竹林60多亩,仍在抚育期的竹林还有40多亩,是当地有名的种竹大户。2021年,付朝军卖竹笋收入在12万元以上,除去人工费等,利润在8万元左右。今年,他家春筇竹笋收入5万多元,加上秋季的方竹笋,总收入估计会超过2021年。穿行在自家的方竹林间,付朝军笑着说:“我们村里,一家就有一座山头或一座山,全是种的竹子,真的是‘我的存款在山上’,家家户户都依靠种竹致富。”
据官房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全村目前有竹林3.3万亩,2021年卖竹笋收入达2000多万元,户均3万元以上,加上其他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是远近闻名的“竹富村”。
昭通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竹类资源的多样性,属中国竹子分布的混合竹林带区,竹产业涉及北部8个县(市)88个乡(镇),全市共有竹类植物15属78种,特有的筇竹被誉为“笋中之冠”,方竹素有“竹类之王”“笋中之王”的美称。近年来,在巴食川珍农业发展(彝良)有限公司、镇雄县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吉食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纤多多(盐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永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7家竹笋加工企业带动下,全市竹产业基地面积达到538.62万亩,占全省的59.8%;竹笋产量23.59万吨,占全省的82.6%;竹材生产18.85万吨,占全省的70%。昭通筇竹笋、方竹笋是出口创汇产品之一,产品远销日、韩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笋用竹产业,不仅让山变绿了、村变美了、水变清了,也让老百姓变富了。大关县、盐津县、镇雄县分别享有“中国筇竹之乡”“中国方竹之乡”“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的美誉。
洋芋更壮
今年4月,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公布,昭通市马铃薯脱毒种薯高效繁育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获三等奖,成为昭通市获奖的两个项目之一。
昭阳、鲁甸、巧家、镇雄、彝良、大关、永善7个县(区)是昭通马铃薯(当地人称“洋芋”)主产优势区。昭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促使“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又一大产业。
近年来,鲁甸县水磨镇依托独特的气候、地域等资源优势,以“公司+合作社+党支部+基地”的“4+”马铃薯种植模式,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科学种植水平,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67000亩,2021年全镇马铃薯产量3.8万吨,农民经济收入增加4500万元。
2008年,水磨镇依托科技能人成立了鲁甸县新兴马铃薯专业合作社。2021年,合作社已有成员168户,经营场地2500平方米,种薯基地面积4957.17亩。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党支部发挥党组织作用,在合作社的土地流转、生产、销售中做好群众工作,同时保护好农民的经济利益。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从省内外科研院所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及杂交品系进行试验,筛选出适应本地推广的“云薯505”“云薯108”等新品种,累计种植推广马铃薯360万亩,带动周边农民增加经济收入28亿元。
科技赋能,洋芋更壮。2021年11月,云南省农学会组织并邀请省内外相关专家,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持、昭通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参与的“冬作蔬菜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省重点研发项目在巧家县马树镇小米地村的马铃薯极量攻关点进行田间实产验收,现场全田实收“云薯108”672.18平方米,总产量为6629.52公斤,按1.5%去杂,折合亩产6479.75公斤,刷新了西南地区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
青山绿水,黄土藏金。目前,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52万亩,占全省的27.5%;鲜薯产量420万吨,占全省的35.5%。昭通马铃薯产业链延伸正有力推进,先后培育和引进了理世、天使、仟和等加工企业,理世集团“噜咪啦”牌薯片入选2021年云南“十大名菜”,马铃薯酿酒已形成稳定技术,样品酒在行业内小规模评鉴并获得较好评价。
栽种天麻。
天麻更好
“大学毕业后,我就回家继承父业,种植天麻快5年了,有感情了,已把它当成事业,准备一直种下去!等儿子长大,也让他继续种天麻。”30多岁的宋大哥身材清瘦、话语不多,他抱着孩子聊着天麻,笑得合不拢嘴!宋大哥一家,居住在山清水秀的彝良县小草坝镇,世代以种天麻为生,一直到他的父辈,都是靠天种麻,看天收麻。大学毕业后的他,赶上了国家好政策,遇上了好时机。近5年来,宋大哥陆续种植天麻30亩,并利用各种平台把天麻销往全国各地,赚了近30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对种天麻更加充满信心!
天麻产业形成了以彝良为中心,永善、镇雄、大关为重点,昭阳、盐津、威信为补充的产业布局,覆盖7个县(区)41个乡(镇)。引进了好医生药业集团、一心堂药业集团等知名企业,培育壮大了云南永孜堂制药有限公司、云南邦铭天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全市天麻加工企业38家,天麻种植面积9.01万亩,占全省的84.9%;鲜天麻产量4.51万吨,占全省的83.8%。昭通天麻品质上乘,《中国药材商品学》《中国地道药材》等著作中特指昭通天麻品质最优,天麻素含量高达1.13%,比《药典》规定量高2.5倍;多糖平均含量18%,比其他产区天麻平均含量高1.5倍;含水量比其他产区低20%。昭通天麻产品精深加工深入推进,现有天麻醒脑胶囊、复方天麻颗粒、今昭牌沁元春胶囊、天麻丸、天麻牙膏等药品、保健品、日化品18种产品,产品品牌15个。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天麻会议、昭通天麻北京推介会等宣传推介活动,建成了中国天麻博物馆,昭通天麻知名度显著提高。
鲁甸花椒丰收。 丁世新 摄
花椒更香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7月,正是花椒采摘的时节,走进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的花椒地里,一串串饱满的花椒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充盈着花椒的香味……据了解,为推动花椒产业发展壮大,鲁甸县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按照“党支部+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组织党员干部带头试种花椒,并带领群众在良种良法、修枝整形、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上下功夫,实现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增产增收,并形成规模化特色产业。截至2021年底,鲁甸县花椒种植面积达32万亩,产量1.02万吨,产值9.59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7.5%,带动村民4.2万户18.2万人增收。其中龙头山镇青花椒种植面积达7.5万亩,实现年产值3亿元左右,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农户有400余户。
花椒精油、花椒洗发水、花椒沐浴露、保鲜青花椒、鲜青花椒油……在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展示区,一件件以鲁甸青花椒为原料的加工产品摆满展台。目前,鲁甸县已成立县级花椒商会1个、镇村花椒产业协会7个,引进培育了2家省级龙头企业、82家专业合作社,建成花椒加工生产线12条、冷库13800立方米,形成从种植、采摘、初加工、精深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昭通花椒主要分布在南部县(区),涉及昭阳、鲁甸、巧家、彝良、永善5个县(区)37个乡(镇),全市有花椒加工企业8家、专业合作社26个、交易市场2个,全市花椒种植面积155.4万亩,占全省的37.9%;年产干花椒4.5万吨,占全省的43.8%。昭通市三力丰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青花椒交易市场,是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海底捞”、单山蘸水、老干妈等知名企业的青花椒定点供应中心,2021年花椒交易量达7万吨,交易额突破50亿元。
鲁甸肉牛养殖。通讯员 李娇
猪牛更旺
今年3月,记者走进赤水河金色优食谷体验中心,依次参观了威信特色展示区、企业形象展示区、产品实物展示区。站在多功能智能展示大屏前,可以调取监控观看全县82个生猪养殖场里的生猪食睡状况,也可以观看猪肉生产车间的生产流程,还可以调看全国生猪市场重点地区猪价。赤水河金色优食谷是威信县招商引资15亿元重点打造的生猪产业链基地,包括50万吨饲料基地、30万头生猪代养场、7万头乌金猪项目建设、问香天下罐头厂、电商中心、终端营销体系等产业链。
“鲁甸县鹏远牧场在云南省肉牛养殖行业创造了建设时间最短,进牛速度最快,高质量运行效果最好的‘三个最’。我们公司对在鲁甸的投资十分满意,正在加大投资建设肉牛产业园。”7月下旬,云南鹏欣富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鹏欣公司”)投资拓展中心总监刘玉军激动地对记者说。2021年9月16日,鲁甸万头肉牛养殖牧场(鹏远牧场)开工仪式在桃源回族乡举行,计划总投资25.5亿元的沪滇协作产业示范项目鲁甸鹏远肉牛产业园正式落地。目前,由鲁甸县开投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近2亿元建设的726亩标准化牧场基本完工,云南鹏欣公司投资的生物资产已经超过1.3亿元,养殖能繁母牛5400多头。
2021年9月,市第五次党代会在关于实施“六大战略”的部署中要求,做好“特色养殖文章”,力争产值突破350亿元。目前,在104家市级以上养殖业龙头企业带动下,2021年全市出栏生猪378.45万头,占全省的9%;出栏肉牛16.98万头,占全省的4.9%;出栏家禽1221.76万羽,占全省的3.5%。生猪产业正在从“调猪”向“调肉”的全产业链转型,引进福建佑康、东方希望、江西正邦、湖南鑫广安、江西双胞胎、重庆猪猪侠、重庆铁骑力士等9家养殖龙头企业落地发展,建成标准化育肥猪圈舍462栋,设计年出栏83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率达到12.8%,比2020年提升2.23个百分点,推动特色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规划3个生猪屠宰场和5个饲料加工厂,项目建成后可实现130万头屠宰产能和100万吨饲料加工。
如今的昭通,“三江四河”特色经济作物块状、带状分布基本形成;昭鲁坝区打造以百万亩苹果基地与百万城市人口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全市高寒山区、二半山区马铃薯产业正在形成“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致富大产业”新格局;北部8个县(市)竹产业经济带快步发展,绥江“半边红”李子、永善脐橙、鲁甸樱桃、巧家红糖、镇雄白茶、大关翠华茶等小而精的产业成片成带形成特色板块,鲁甸核桃、巧家红糖、盐津苗岭碧芽和大关翠华贡茶、昭通牛干巴、昭通酱、四季面等特色品牌打入全国市场。2021年,全市粮食产量209.11万吨、蔬菜产量187万吨、猪牛羊禽肉产量54.63万吨,“菜篮子”“果盘子”产品品类丰富、供应充裕、价格平稳。昭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初步形成,6个特色重点产业实现在云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昭通大地上呈现出苹果更红,竹子更绿,洋芋更壮,天麻更好,花椒更香,猪牛更旺,农业更加兴旺,农民收入增加,乡村振兴加速,农民更加幸福的景象。
昭通日报记者 陈忠华
部分照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