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8-24 10:53近年来,昭通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发展工作,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民族文化产业,提高民族村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不断点亮民族特色村寨靓丽名片,为民族村寨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是农旅融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链接的重要手段,依托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因地制宜调结构,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或“示范区+公司+合作社+农户”或“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农户”等产业运行模式,大力发展集旅游观光、生态田园休闲、生态采摘、特色乡村文化、乡村康养度假等为主的全域乡村观光游玩综合体。二是找准定位,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明显。依托地理位置优势和民族特色,凸显乡村风情、乡村之美,积极打造“田园、公园、家园”三位一体的山水田园综合体,着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质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着力打造“一村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逐步将传统农村观光产品转变为农事体验、民俗风情、特色民宿等,大力发展“风情游”“农家乐”等特色文旅乡村,形成旅游与体育、娱乐、餐饮、文化等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民族特色村寨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共享共荣共富。三是留住乡愁,民族文化传承有效衔接。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和特色建筑风格为载体,始终注重在建筑主体上体现民族特色,在旅游产品中体现民族文化,把民族传统文化展现在乡村旅游的全过程。在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等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鼓励和引导村民将民族语言、服饰、歌舞、民族工艺和民俗等融入日常生活,发挥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作用,深入挖掘昭通彝族、苗族、回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资源潜力,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展示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美美与共的风范,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传承保护与创新交融双提升的目标。四是整合资源,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美丽乡村”提升改造工程、住房安全鉴定工作、人居环境卫生验收工作为重点,统筹规划乡村道路、饮水安全、卫生教育、通信网络、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建设,提升各族群众的出行能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利用现有传统建筑、闲置房屋等,建设一批集“学教、礼仪、展示、娱乐、休闲、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村史馆、博物馆、非遗馆、乡贤馆、名人馆等设施;科学规划农业土地、农业生物、乡村聚落、乡村人文活动、农业设施、农业劳作、现代科技等布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昭通市民宗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