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乌蒙同心
2022-08-23 15:01昭通市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为契机,通过实施5大工程,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市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精神家园共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完成民族乡民族村文化站、室建设,建成部分民族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建成葡萄井彝族六祖文化广场、威信湾子苗寨、彝良木椿沟等一批民族特色景区和村寨,民族文化活动场所不断健全和完善。各族群众自发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县(市、区)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抢救保护、民族文物古籍收集整理、濒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口传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定期举办全市民族民间文艺会演、民族赛装文化节等活动,举办民族语言文字、蜡染和刺绣技艺、芦笙歌舞、毕摩文化等培训13期共1100余人次。各民族进一步相知、相亲、相惜和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包容。广泛开展民族文化交流和研究工作,鼓励扶持文艺创作工作者、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翻译、整理、出版、发行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出版了《中国云南彝族》《昭通苗族文化大观》《昭通回族文化史》等一批民族文史图书,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发展。
和谐关系共创 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推进嵌入式交往交流交融。立足全市5.91万易地扶贫搬迁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和党建工作“双推进”创建机制,因地制宜构建各民族共居社区,促进各民族嵌入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三是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市民族中学、3所县级民族中学、19个民族乡中学、95所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全市2317所各类学校开设了《民族常识》《中华大家庭》《民族政策常识》课程,用奋斗实干诠释同心共筑中国梦。
发展成果共享 民族地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立足民族地区贫困面更大、贫困程度更深的实际,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心支持力度,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全市145个民族村实现硬化路、农网电、人畜安全饮用水、标准化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等全覆盖。贫困民族村从144个降至12个。实现5.91万少数民族群众彻底搬出大山、告别贫困。完成1.24万户少数民族农危改。实施兜底保障无劳动力少数民族建档立卡户3622人,全市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二是各县(市、区)在加强统筹的基础上大力整合各级各部门项目资金,破解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和难题。省发改委、省民宗委、省扶贫办联合对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进行专题调研后,形成镇彝威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分6大类50个项目资金42亿元,项目重点向镇彝威三县偏远、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倾斜;三是市委、市政府与广东省东莞、中山两市签订总体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8个单项协议,10个易地搬迁扶贫协作示范区就有3个在民族乡村内。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有力提升了民族地区发展后劲,为进一步巩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持续发力。
民族事务共治 民族团结稳定局面持续巩固
一是健全民族工作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昭通市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行动方案》《昭通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十进十促”实施方案》等文件。二是全面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定期开展扫黑除恶、民族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和隐患排查,按照“一月一上报、一月一汇总、一月一分析、一季一研判、半年一小结、一年一总结”和“有事及时报、无事报平安”的原则,做好全市涉及民族因素影响团结稳定问题的排查调处工作。定期举办昭通市宗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培训班,着力提升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三是探索推动基层民族事务治理常态化。以网格化、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推进公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推进城乡民族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四是强化民族干部培养。在公务员和事业人员招录招聘工作中,拿出一定指标专项招录招聘少数民族公务员和事业人员。截至目前,共拿出391个指标招录乡(镇)少数民族公务员,186个指标招聘少数民族事业人员。同时,根据市委组织部每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举办了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培训17期共2535余人次,少数民族干部队伍逐渐壮大,素质明显提升。
示范创建共促 示范带动效应逐渐凸显
一是民族团结示范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深入实施云南省“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第一轮26个、第二轮84个示范点全面完成建设,并通过省级抽查验收。2019年启动第三轮“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省级已下达专项资金1.45亿元。在扎实推进省级示范点建设的同时,县(市、区)结合实际,整合各方资金,对近200个民族村寨进行重点建设,示范带动效应不断凸显。二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十进十促”常态化推进。深入开展进机关促为民务实、进企业促团结奋进、进社区促和谐友爱、进乡村促繁荣发展、进学校促同心筑梦、进安置点促共建共享、进宗教活动场所促文明和谐、进医院促守望相助、进连队促鱼水情深、进旅游景区促文旅融合等创建活动“十进十促”工作,初步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三是先行先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取得开门红。5月底,通过实地检查验收,威信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镇雄县民族中学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通过省级初验。
来源:乌蒙同心
校对:胡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