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鲁甸县消防救援大队:奔赴火海与危难的民族团结进步“践行者”

 2022-08-22 15:59  来源:云南网

这是一支在2014年鲁甸“8.03”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队伍,曾被公安部记集体“一等功”。他们是鲁甸县消防救援大队,时刻准备着救民于火海危难,以血肉之躯保护各族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救援大队全景。供图

高度重视 成立工作组推进民族团结创建

鲁甸县消防大队有52人,是一支包含了彝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多民族队伍。大队全体成员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圆满完成了各类灾害事故救援任务的处置。

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大队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为鲁甸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保驾护航,积极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和为鲁甸县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三个目标为抓手,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大队成立了以大队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党委委员为成员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组,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全面部署。工作组多次召开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推进会,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到大队重点工作。工作组在大队中开展各类知识讲座8次,学习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的事迹;动员全体消防指战员每月读1篇民族团结文章,每月写1篇民族团结心得体会、每周看1部民族团结系列影片,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打牢思想基础,增强广大消防指战员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民守护 消防救援与民族团结互促共创

多年来,大队始终坚持发挥职业特色与属地优势,围绕“民生、产业、安全”精准发力,将消防救援力量向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最薄弱的地方延伸,不断探索解决偏远少数民族消防基础工作的瓶颈问题。大队先后在梭山镇、江底镇建立了消防站,派专人长期驻守砚池街道普芝噜村,深入各单位场所开展灭火技能培训、消防宣传教育,把消防安全服务“送上门”,实现了全县偏远乡镇消防救援力量全覆盖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开展消防培训。供图

提高全县群众的消防知识水平,也是大队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大队利用“3.5学雷锋”“安全生产月”“防震减灾日”“综治维稳月”“119”消防宣传月等节点开展消防安全宣传。2019年至今,开展消防培训42次,发放宣传资料84020余份,借助网络媒介、广场大屏幕、社会单位119消防宣传信息机滚动播放防灭火消防安全常识图文影视540余条,组织中小学收听收看消防网课4次,受教人数达8万余人次,多次组织群众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演练。

​抢险救灾现场。供图

鲁甸县消防救援大队2019年正式换装“火焰蓝”,大队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取得火灾防控和抢险救援工作的大丰收。2021年,大队共接警107起,出动车辆139辆次,人员863人次,其中火灾扑救64起,抢险救援31起,社会救助12起,为维护全县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和谐鲁甸,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消防安全环境。

地震救援 用生命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

鲁甸“8.03”地震中,大队发扬忠诚奉献的消防精神,与时间赛跑,同死神战斗,舍生忘死,抢救生命。地震发生5分钟后,大队紧急驰援灾区,行至沙坝村时,山体塌方,道路中断,消防车无法继续行驶。群众安危千钧一发,必须争分夺秒。同志们果断背起装备,冒着余震不断、滚石横飞的危险,快步向震中挺进。1小时后,大队作为首支专业救援队伍抵达震中,随即分区域开展搜救。在搜救过程中,柳川云同志不顾个人安危,蜷缩身子在狭小的空间开展救援,被压的楼板上方时刻有石头滑落和石板裂开的声音,经过1小时30余分钟的刨挖,成功将第一名幸存者救出。

在持续14天的抢险救灾中,消防全体指战员顶烈日、冒余震、走险路、耐饥渴,克服生理极限,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累计徒步行走200余公里,深入9个村寨,救出4名幸存者、9名遇难者遗体,排险180余处,搭建帐篷46顶,搬运物资6.5吨,抢救财产12.3万余元。

在地震抢险救灾中,鲁甸消防大队毫不退缩、勇往直前,与灾民手拉手心连心,以生命救助生命的大爱真情,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在乌蒙大地的生动写照。鲁甸消防大队始终践行“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职责担当,做与人民贴得最近最紧的“蓝朋友”,在一次次逆行救援中,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守护者。

来源:云南网   记者:赵琳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民族团结 典型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