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大关小康路上种下“七棵树”

 2017-08-23 17:11  来源:

(通讯员 李华)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大关县在决战决胜奔小康的征程中,举全县之力种下七棵“希望之树”,筑梦贫困群众如期脱贫致富奔小康。

种下勇者夺其胜的“信心之树”

以钉钉子精神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大关县下定决心通过四年努力奋斗,用广大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8.69万贫困群众整体脱贫的幸福指数。从书记、县长开始,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基层一线访贫问苦,摸清底数、吃透政策,用脚步丈量村庄,用双手托举民生,把使命担当扛在肩上,把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看在眼里,把脱贫攻坚任务时时刻刻牢记于心。全县整合精干力量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从全县有关职能部门抽调27名工作业务骨干与扶贫办15名干部在脱贫攻坚指挥部集中办公。书记、县长任指挥长亲临一线总指挥,业务指导骨干在指挥部一线集中,政策解答一个口径对外,困难问题一把尺子化解。统筹省市县125家挂钩单位,下派68支驻村扶贫工作队371名驻村队员,增派“党员、共青团员、大学生村官”三支队伍,投入各方人力1200名,上门宣传政策,上门精准识别,上门制定帮扶措施,上门为群众排忧解难,广泛宣传发动贫困群众支持、拥护精准脱贫工作,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融入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格局。

种下居者安其屋的“安居之树”

易地搬迁挪穷窝。力争6826户25732人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大关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干部上山、群众下山”工作法,锁定“攻坚拔寨”总目标,全面推开“六搬五近”(即:高搬矮、远搬近、寒搬暖、散搬聚、危搬安、差搬好和近村委会、近学校、近卫生室、近乡村公路干线、近城镇)易地搬迁工作。在悦乐镇新塞堡山、天星镇斜文村坉上彝寨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批又一批散居高山、生活生产条件极差的贫困群众搬下矮山集中安置定居后,过去“靠天吃饭、靠政府救济,要难难到住,政府好照顾”等靠要思想,转化成了“勤劳致富争第一,不当懒汉受人讥”的骨气和尊严。


 

种下耕者乐其业的“产业之树”

持续增收换穷业。力争7178户28631人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大关县坚持产业发展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两条腿走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培育茶竹药蔬畜“五大特色产业支柱”,指引贫困群众加入农村经济合作社,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短能脱贫、长能稳定增收”目标。县委、政府倾力打造覆盖“中药材、农副产品、牛羊养殖、休闲娱乐”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全县一二三产业融和发展。西南林业大学在大关县全面推广发展蜜蜂养殖,实现小小蜜蜂撬动大产业,对口支援拔穷根。贵州百鸟合公司万亩生态茶园落户大关,助农民增收一臂之力。上高桥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富群众,股份合作制抱团发力强后劲。全县通过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户”等发展模式,实现一个产业规划进村,一个产业发展基地到地块、一批干部盯住产业、一个龙头大户带散户、一个支部扶贫党建双推进,把特色产业支撑脱贫致富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种下识字断穷根的“教育之树”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力争1772户7233人通过发展教育实现脱贫。着力加强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全面改薄”项目建设。着力夯实基础教育,加强义务教育法宣传,加强 “控辍保学”,保障每一名农村孩子通过国家“两免一补”政策都能上学读书。办强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加强师德风教育活动,教育引导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提升队伍整体能力素质。

种下青山伴绿水的“生态之树”

以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长制为载体,力争628户2708人通过生态补偿实现脱贫;

种下务工助增收的“创业之树”

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劳务输出为载体,力争3623户14326人通过劳务输出就业脱贫;

种下社会大兜底的“福利之树”

以落实农村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等济困扶贫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为依托,力争1941户6532人通过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