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8-17 08:44“我们也想外出务工,但是老人、孩子怎么办?”
“你们只管放心出去好好赚钱,老人、孩子社区会帮忙照顾。”
昭阳区太平街道幸福馨居社区党总支书记兰家仙向记者介绍,在入户动员群众外出务工时,这是他们听得最多的话。为了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外工作,幸福馨居社区开设了“儿童之家”,帮忙照看孩子;工作人员隔三岔五都会去陪伴独居老人,与他们聊天谈心,了解生活情况。就这样,有了社区作为坚强后盾,大批群众积极走出家门外出务工。截至目前,幸福馨居社区的就业率达到了94.5%。
这只是昭通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业稳方能民生稳,民生稳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通过“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变农民为市民的“直过式”脱贫模式,昭通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大搬迁行动,全力推动搬迁群众既“挪穷窝”更“断穷根”。市委、市政府立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市情,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群众摆脱贫困重要抓手,紧盯“转谁去、转去哪、怎么转”三个关键环节,以换穷业、断穷根为初衷,逐一了解贫困群众就业意愿;以出得去、能发展为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以转身份、变思想为抓手,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让群众走上就业致富路,探索建立东西劳务协作、市县一体、部门协同、企业联动、社会参与、基层发力“六位一体”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2月9日,昭通举行202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集中输出仪式,2300余名务工人员踏上前往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返岗路;7月30日,258名在威信县“促就业、稳增收”夏季招聘会上找到满意岗位的劳动力,免费乘坐专车,奔赴浙江、广东等地务工;8月9日,彝良县举行2022年转移就业秋季行动第一批次外出务工群众欢送仪式,集中转移输送56名务工人员赴浙江省嘉兴市务工……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群众更充分的就业,昭通开创了“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点对点、一站式”转移输出模式,通过“一站式”服务,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找到了稳定满意的工作。2020年以来,全市有组织输出162.72万人,其中“点对点、一站式”输出47.63万人。
8月2日下午,在昭阳区北闸街道同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前来报名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群众络绎不绝。25岁的孔会巧在楼栋单元微信群里看到报名信息立即赶过来,她笑着说:“我打算报名西点师培训,希望通过培训有一技之长后能找一个好工作。”这是今年以来,该社区组织的第三次就业培训。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提升劳动力就业技能作为劳务输出的重要抓手,按照“产业所向、市场所需、群众所愿”的思路,构建“一县一品、一人一技”的集约化、组织化技能培训模式,充分激发“劳务品牌+技能提升”集聚效应,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实现从“民工经济”向“技工经济”蝶变,实现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10年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就业培训317.39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就业培训145.05万人次,技能培训57.49万人次,技能劳动力占比从2012年的2.7%提高到18.69%,提高了15.98个百分点。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10年来,昭通立足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大文章,紧盯“贫困劳动力实现80%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90%转移就业”目标,攻坚克难,不断提升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和层次,让群众实现更充分的就业。自2019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连续四年稳定在80%和85%以上,转移就业人数总量、省外就业人数总量稳居云南省第一。全市脱贫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从2015年的50.15%提高到2021年的78.14%,支撑185.07万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昭通日报实习记者:田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