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谨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她成了传递焦裕禄精神的星星之火

 2022-08-16 16:46  来源:大象新闻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蓄满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的崇敬和追思。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在东坝头乡张庄村看望85岁老人张景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兰考县张庄村,是焦裕禄书记查风口和治理风沙的主战场。

也是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走访点之一。

彭思思家,是总书记走访张庄的“第一站”。

那一天,也成了彭思思,以及很多人奔向崭新未来的“始发站”。

彭思思是一个嫁到“贫困村”的湖北妹子。

她嫁的村子是兰考县东坝乡张庄村,旁边是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弯,

她的老公叫闫春光,所以大家也叫她“闫嫂”。

2007年第一次到张庄,“闫嫂”就对着“十室六空”的村子发愁。

可是,四十多年前,第一次到这里的焦裕禄比她还愁。

那时的兰考,风沙劫掠,遍布沙丘,而张庄村是最大的风口。

老百姓常常,路北播种子,路南收庄稼。

有时风沙把门堵住,只能从窗户爬出去。

有时候,风沙能把坟头吹开,白骨在风中凌乱。

1963年7月开始,焦裕禄在这里带着村民与风沙较劲。

闫春光的奶奶负责烧饭,与红薯较劲。

村民们都夸奶奶的饭烧得好,有时也会难以下咽。

难以下咽不是因为手艺,

而是日复一日、滋味单调的红薯饭,吃多了胃里反酸。

经过2年的治理,1965年,村子里农田亩年产从35斤升到了200斤。

村民们开心得像过年。

那一年,奶奶蒸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锅白面馒头。

她迎来了高光时刻。

可是吃饭时,有人提了一嘴,如果焦书记还在(1964年,焦裕禄逝世),该多好啊。

一桌人沉默了,停下了筷子。

奶奶发觉,原来白面馒头,也会难以下咽。

人生有很多难以下咽的时刻,可庄稼汉们,

依然喜欢频频举杯,

含泪吞下的委屈与脱口而出的苦难,

都适合下酒。

闫春光用来下酒的故事很辛辣,

在娶到彭思思之前,他的人生乏善可陈。

小时候,父亲离世,

他与奶奶一起开垦土地,

和很多朴实的庄稼汉一样,

他有吃苦耐劳的毅力,

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有挥斥方遒的决心,

却独独没有挣脱贫困的门路。

彭思思除了照顾奶奶、养育两个孩子,

还要每天起早贪黑,和闫春光一起喂鸡。

经过一年的努力,

终于,他们在过年时,兜里却只剩两百块。

她分析:他们能拼命挤出本钱买鸡笼,

却挤不出知识,去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在东坝头乡张庄村村委会与干部群众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村子视察的那天,

去了彭思思家,品尝了代莲叶奶奶送上的花生,并步行到村支部,和大家一一握手,

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

要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总书记在贫困户彭思思家停留了很久,

他给孩子们带了书包和玩具,

他轻抚着奶奶苍老的手说话。

奶奶很激动,无奈她耳朵不好,普通话比耳朵还不好,

于是彭思思就成了总书记的“传声筒”与奶奶的“翻译官”。

那一天,对于彭思思这种“小家碧玉”过于高光、过于梦幻,

以至于很多对白她都已淡忘,只记得一种令人雀跃的幸福感,

还记得总书记说的那一句:

“年轻,要好好干,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一定会有更好的幸福生活!”

在此之后,彭思思夫妻二人就常被自豪与欢欣的复杂情绪包裹,

更爱与生活较劲了。

一家有困难,大家来帮忙,

他们起得更早,睡得更晚,

把鸡场养殖规模扩大到了一万只,

鸡场年均纯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

2018年,他们又开了一家“春光油坊”,

半年时间营业额达十余万。

这是一大笔钱,

却不惹人眼馋,

因为蒸蒸日上的张庄,已经扩大了“基本盘”。

焦书记逝世58年后,他心系的张庄有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

有了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有了书画院、民宿、鞋厂、醋坊……

更重要的是,靠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

村民们的人生,

又增加了向上生长的力量。

后来,彭思思也迎来了她的新职业——焦裕禄精神讲解员,

为了做好这一行,

她背了20多天的解说词,

“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一次讲解中,她熟练地背诵出这首诗词,

现场,掌声雷动。

所有人都期待的高光时刻,

就是来得这样水到渠成又“猝不及防”。

彭思思的那些高光时刻,也是所有兰考人的高光时刻,

这些高光时刻,与焦裕禄的故事重叠交错;

这些高光时刻,与总书记的关切紧密结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

但是最深刻,也最闪耀的那种,

一定是对伟大时代、壮阔征程的反馈、记录与印证。

迎接党的二十大,奋进路上看变化,

在一个绚烂的新的起跑线上,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此刻,你是否也正在为自己未来的高光时刻,

积蓄着向上的力量!

(大象新闻记者 陈思/文 张晓冬/摄影 王珍珍/动图制作)

来源:大象新闻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学习 新征程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