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聚焦“六大战略” 丨【乡村振兴】城乡新图景里的“北闸密码”

 2022-08-10 17:3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北闸街道位于昭阳区东北部,距昭通主城区9公里,三分之一城市、三分之一城乡接合部、三分之一农村的独特结构,注定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是当地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 一条可行的转身之路。如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中存在的差距和矛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北闸街道办事处必须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也是北闸街道发展进程中绕不开的历史课题。


8月2日,阳光藏在云里,淅淅沥沥的小雨润湿了街道。记者驱车从银昆高速公路昭通北收费站驶入北闸街道北闸新街,车窗外,一栋栋红墙白窗的楼房掩映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宽阔干净的沥青路蜿蜒向前,路旁淡紫色的牵牛花与茂密的绿色植物缠绕在一起,泥土的芬芳也随着微风飘散开。车行山水间、人在画中游,一幅和谐美丽、生态宜居的城乡新图景逐渐呈现在眼前。

汽车行驶至向阳桥时,成片的格桑花在风中摇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8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曾经杂乱无章、垃圾随处可见的荒地变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这样的改头换面,只是北闸街道翻天覆地变化中的小小一角。

自2021年8月12日,昭阳区北闸街道正式挂牌以来,当地领导干部迅速转变角色定位,坚持城乡融合“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以提升干部作风、整治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劳动力就业等方面为抓手,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实现了一个城郊镇(原北闸镇)的华丽“蝶变”。

疏通堵点 打造亮点

脏、乱、差,曾是外界提到北闸街道的第一印象。曾经的北闸老街占道经营现象严重、车辆乱停乱放、垃圾随处可见,一到赶集天,人走路都难,更别说车辆通行。

“开100次会不如为群众办一次实事。”北闸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王禄义说。近年来,北闸街道立足群众关切,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

集镇是展现地方风貌的一张“名片”。为全面提升街道风貌,北闸街道办事处全面发力,对集镇新街、老街及附属街巷进行硬化、美化、亮化工程。街道扩改建必定要触及沿街商铺的“奶酪”,部分群众不愿意配合、抵触情绪大。面对困难,北闸街道全体干部统一思想,拧成“一股绳”,小分工、大合作,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为建设美丽北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禄义说:“当时,老街的改造是个难题,我们就从新街入手,先把新街打造出来,让新街的成效带动老街的改造。”就这样,看到曾经拥堵杂乱的新街变得平坦通畅、干净整洁,百姓切身感受到变化后,都大力支持对老街的改造。

截至目前,北闸街道已完成集镇主街道、支巷和闸埂沥青铺设22000余平方米,人行道青石板铺设70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240盏、监控摄像头110个,部分街道宽度扩展至6米。

作为昭通城的“母亲河”——利济河的起点,北闸街道办事处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以河长制为抓手,强化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系统发力,扎实开展沿河景观打造、违建拆除、清淤除障、雨污水分流等工作,助力昭通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如今,曾经的“臭水河”变成了水清、河畅、路通、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是北闸街道办事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文化广场,群众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文化广场马路对面,配套建设花园式停车场,方便群众停车、缓解道路拥堵问题;在靠近银昆高速公路的盐津路东侧,规范打造北闸苹果交易市场,果农有了安全可靠的销售场所;多方筹资,修建昭通北高速路口至北闸新街的阳光大道,方便群众出行,提升北闸的城市品位……

北闸的改变,群众看在眼里,支持在行动上。如今,北闸街道焕然一新、交通路网纵横交错、村庄环境美如画卷,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治管结合 “里”“面”丰盈

随着昭通立体综合交通枢纽的不断完善,已建成通车的宜昭高速公路、银昆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西环绕城高速公路在北闸交汇,昭彝二级公路(北闸段)沿线的路域状况无疑成为外界认识北闸的一个重要“门面”。

昭彝二级公路(北闸段)由于区位优势独特,车流量、人流量大,过去沿线摆摊设点贩卖苹果的农户很多,有的农户甚至直接将果园看管房建在路边。道路拥堵、环境脏乱不说,对过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极大隐患。

今年以来,北闸街道办事处将昭彝二级公路(北闸段)路域环境整治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治理与管理齐头并进,坚持内外兼修,统筹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擦亮“面子”、充实“里子”。针对种种乱象,“下重药、治沉疴”,以“党支部引领、党员干部示范”为抓手,构建街道、村(社区)、小组齐抓共管的三级网格,做到“网格沉下去、问题浮上来、整改全覆盖”,深入开展“清五堆”“建三园”工作,通过以点带面作示范、每天巡查促整改、每周“红黑榜”评比等方式,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比、学、赶、超、帮”的良好氛围。

在此基础上,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当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责任清单”,在街道形成“社区吹哨、党委统筹、全员上阵、纪委监督”的联动机制,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工作。同时,积极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社区活动室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全面丰富群众生活,提高群众文明素养。今年以来,在昭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点位交叉观摩活动中,北闸辖区内的红路馨居小学、同乐社区、红路馨居小区分别获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北闸街道办事处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辖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实现常态化。昭彝二级公路(北闸段)沿线路域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路边挤满摊贩卖水果的场景一去不复返;走村入户的公路上随处可见有人在打扫卫生,路面很难见到垃圾;大街小巷里,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的现象已经不见;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如今,北闸“垃圾不落地,全民齐弯腰;交通秩序井然,群众文明出行;公共场所干净整洁,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志愿活动如火如荼,群众办事方便快捷;公益广告随处可见,群众耳熟能详”的文明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据统计,2021年至今,昭阳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共开展了8次考核评比,北闸街道5次排名第一。

产业兴旺 致富有望

8月北闸万亩苹果园里,苹果缀满枝头,长势喜人,早熟的“红露”已悄悄红了脸颊,惹人注目,工人们正在锄草……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万亩苹果示范园项目于2017年落地北闸街道,占地3680亩,每年可吸纳周边400多人就业,正在果园里锄草的工人朴正剪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从北闸街道海子村搬到红路馨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在社区的推荐下,朴正剪一直在苹果园里务工。她说:“我在这里主要负责锄草、剪枝、采摘苹果等工作,每天有80元工资,比在老家种包谷、洋芋挣的钱多。”

今年50岁的朴正剪,半辈子扎根在土地里,搬离故土,转变的不仅是从农民到居民的身份,还有生产生活方式。在果园里,她做着熟悉的事,继续与土地打交道,又能赚钱。对于搬迁后的日子,她感到很幸福。她说,老家海子村距离北闸街道集镇还有20多公里,全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而且深山里野猪横行,每次到地里劳作,若没有其他人一起,一直会提心吊胆。贫瘠的土地种不出好庄稼,那里的村民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易地扶贫搬迁以后,出行方便,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就医、上学。

从大山包镇马路村搬迁过来的陈礼珍也有同样的感慨,已经57岁的她无法外出务工,老伴疾病缠身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两个孩子分别读大学和初中,家里仅靠大儿子在外务工,经济捉襟见肘。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走访了解到相关情况,将她安排到果园务工,解决了就业难题。

城乡融合发展催生多样化产业,要做好城乡融合发展的文章,必须坚持走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北闸街道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坚持把农业生产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同时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养殖业,推进辖区工矿企业改造升级,持续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新型业态,力争通过产业发展带领百姓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北闸街道扎实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频共振,将产业引领作为群众增收的关键环节,巩固拓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三个组织化”成果,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10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3个行政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始终把农业生产工作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为促进全街道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利用各种扶持资金、政策发展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让群众在基地获得劳务、土地流转费用等收入;规划建设生猪养殖、定点屠宰一体化项目,生猪养殖项目总投资1.22亿元,用地220.29亩,计划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投入资金7035万元建设90亩定点屠宰场,计划年屠宰能力800万头(只),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业生产体系,为北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1年,全街道国民生产总值达8.44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农业生产总值完成3.85亿元,增长7%;工业生产总值完成3.03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完成1.56亿元,增长1.23%。辖区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1655.56元,同比增长8.1%。

从“心”出发 安居稳民

走进红路馨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文化广场、学校、超市、药店等一应俱全,餐馆生意红红火火。

红路馨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位于北闸街道红路社区,毗邻昭阳省级扶贫产业园、昭通职教园区,承接了昭阳区炎山、大山包、田坝等14个乡(镇)的5277户22782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从忧居到安居,从山沟到城镇,从下田到上班……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如何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除了全面完善红路馨居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扶贫车间等配套建设,北闸街道还以“党建+社区”为统领,逐步建立“组织有力、管理精细、服务到位”的社区治理体系,切实建强“组织树”,筑牢战斗堡垒;扩大“服务圈”,完善服务供给;聚焦产业链,实现户户就业;加大“活动量”,丰富群众生活。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安置区治理效能,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努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在同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前来报名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群众络绎不绝。这是今年以来,该社区组织的第3次就业培训。

炎山镇中寨村搬迁来的姜南飞说,通过参加社区组织的水电工培训后,他到社区内的水电维修工作队上班,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妻子杨红兰被安排在昭阳省级产业园区的电子厂上班,月工资1500元,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

“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进城里的电梯房。我家现在已经脱贫了,今后的好日子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从田坝乡田坝村搬迁来的村民陈昌琼说,搬迁后,她和丈夫商量,在临时门面搞起了经营。“为了安全,街道两旁不能乱摆摊,同时,也为了环境干净卫生和群众生产生活方便,搬迁安置局把80个临时门面借给搬迁户,用于经营生活用品、蔬菜等。”同源社区工作人员邵明艳介绍道。

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订单式培训就业等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亮点频现……近万名搬迁群众通过党的好政策走上康庄大道。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北闸街道用“比学赶超”的姿态跑出了“北闸速度”,用敢打善拼的勇气拼出了“北闸精神”,用坚韧求成的韧劲打造出了“北闸范本”。

昭通日报记者:谭光吉 实习记者 田朝艳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