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8-05 10:49几十年前,在金沙江畔的绥江县,石磨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家当。在那个年代,人工石磨对于寻常百姓的生活是如此的重要,磨米粉、面粉、黄豆粉、包谷粉等,任何食物的破碎或制作为粉,都需要用石磨。
小时候,母亲在板栗区的中心小学教书,我和弟妹随母亲在那里生活了七年之久。在山下小地名为“弯刀圩”的小水电站建成之前,那里没有电,全镇没有一盏电灯,所有照明,包括学校老师每周六晚上的集体办公和批改作业,都是用自制的桐油灯或煤油灯。
那时的农耕是以生产小队为单元,村民每天都是集体劳动早出晚归。在农村取消大食堂后,群众的三餐自理。由于当地水田少、坡地多,麦子和包谷是当地夏秋两季的主要粮食,包谷则是农民当之无愧的主粮。在当地,包谷的食用方法很多,但最常见的方法还是石灰包谷粑粑。因其特殊的制作工艺,不仅改变了包谷的口感,使包谷粑粑更易于入口和消化,而且还便于保存和携带。在任何地方,只要烧上一堆火,将石灰包谷粑粑置于火上烤,或埋进滚烫的柴火灰里即可加热,吃着还香。因此,石灰包谷粑粑成为当地农民下地干活儿最常见的,也最普通和最简单的干粮。但在制作包谷粑粑的过程中,最累最耗时的工作就是磨包谷粉。
那时候的农民是没有休息日的,农忙季节就更甭想了。农民每天披星而出,戴月而归。做包谷粑粑的活儿,基本上都只能安排在收工后的夜里。晚饭后,老乡将包谷煮好,搓去包谷的表层硬皮,然后用清水浸泡着。第二天或第三天晚上先用石磨将浸泡好的包谷磨成粉,再蒸成粑粑。
白天,板栗镇是安静的。那时候没有汽车、拖拉机等机动车,也就没有机器的轰鸣声。除了学校里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和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外,偶尔能听见镇上油坊里打油工人打油时的吼声和榨油机撞杆的撞击声,偶尔会有某家父母寻找儿女时的呼叫声。
入夜,板栗镇是宁静的。油坊下班了,铁匠铺熄火了,鸡进窝了,倦鸟也归巢了。在没有重大活动的日子里,全镇便很快陷入沉沉的黑夜之中。在山上劳累了一天的老乡吃过夜饭后,经过短暂的休息,为了生活,在深夜里又推动着石磨磨面。宁静的夜里,偶尔有几声狗吠,还有推磨的声音,不是从张三家传出,就是从李四家里传来。推磨的声音显得特别清晰,“咕叽、咕叽”,总是那么有节奏,像进行曲,也像催眠曲。夜里的推磨声,既轻快,又沉重;既悦耳,又刺心。这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始终在我心里。
作者:凌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