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8-02 10:15彝良县开展“将军故里 同心筑梦”主题活动。
享有“将军故里、天麻之乡”美誉的彝良县,地处滇川黔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腹地,辖16个乡(镇、街道)、155个行政村(社区)、3131个村(居)民小组,28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苗、回等21个民族共63.24万人,各族群众大杂居、小聚居,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多种文化相融的民族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彝良县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将军故里、同心筑梦”为主题,实施“党建领纲、宣传聚力、发展固本、文化铸魂、治理固基”五项工程,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力打造革命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样板,唱响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坚持党建引领
抓住民族团结进步之纲
十年来,彝良县委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和重要议事日程,高位统筹、高效推进;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级党组织采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方式,强化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主动融入昭通市委打造镇彝威革命老区党建长廊建设,积极构建“一区四带六园多点”党建与创建的综合示范格局,实现创建与党建双融合、双推进。
深化宣传教育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之力
十年来,彝良县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先后举办培训8期;借力“互联网+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党建网、政府网、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和“看彝良”APP、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多形式强化内外宣传;加大社会面宣传,制发信息、专报118期,在城区交通主干道制作安装公益广告牌560块;通过县、乡两级“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载体,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向深入;通过悬挂标语、张贴宣传画、开设专栏、开展主题展、制作文化墙、打造主题馆、主题街区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彝良段)等形式,常态化推出一批看得着、听得见、接地气的宣传作品,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入脑入心的活动载体,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民族知识,进一步激发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热情和行动自觉;大力宣传民族宗教政策,累计普法进宗教活动场所、乡(镇、街道)等300余场次,普法教育10000余人次。
抓实民生发展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之基
十年来,通过彝良各族儿女齐心协力,实现5.65万户25.63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13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建成42个集中安置点,5.1万人通过“挪穷窝”“断穷根”,实现一步跨越进城入镇,践行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承诺;构建了以天麻、竹子、花椒、肉牛为主的“4+N”产业体系,让各族群众共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2021年,全县天麻综合产值25.3亿元,竹子产值6.63亿元,花椒产值5.88亿元,肉产值2.19亿元;紧扣工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工业。2021年,全县纳税排名前十名企业缴税合计5.13亿元,占县级财税收入的62%,荣获“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称号;深入挖掘人力资源红利,积极稳岗拓岗,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全县30.79万人已就业25.41万人。 2021年,创造务工收入达56亿元,户均增收2万余元;深化全面协作,上海市跨越千里开展协作帮扶,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2021年以来,东西部协作到位资金6723万元,实施项目47个;成功引进四川天立学校与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合作办学,让全县各族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和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与云南省肿瘤医院深度合作,为基层群众提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上级开方、基层治疗”的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了“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坚持文旅融合助力创建,投入4.6亿元,集中打造小草坝景区、牛街古镇、罗炳辉将军故居等旅游景点;累计建设民族特色村寨4个,民族团结示范户100户,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7个、市级41个,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级1家、省级1家、市级3家,实现了团结之花处处绽放,民族之情源远流长。
注重文化浸润
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之魂
十年来,彝良有效挖掘和抢救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4个、市级9个、县级4个,非遗代表传承人12名,成功申报彝族大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促“团结”,构筑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积极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成民族乡文化站5个,民族村文化活动广场28个;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培育,做实“送技上门”,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蜡染、织布、刺绣培训,在全县20个少数民族村民小组中开展了“彝花绣”“苗族刺绣”等项目培训24场6000余人次;充分发挥罗炳辉将军纪念馆这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红二、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等3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唱响民族团结凯歌”“不忘初心听党话、感恩奋进跟党走”教育活动,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气神;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统筹规划、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网络,2021年5月顺利通过了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规范达标验收;积极推动罗炳辉将军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与各学校之间广泛开展馆校合作,开辟中小学生第二课堂,讲好罗炳辉将军“为革命尽忠,为人民尽孝”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励新时代彝良各族儿女矢志不渝“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引导青少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强化社会治理
护航民族团结进步之船
十年来,彝良坚持县级领导带头落实包案化解和“三到位一处理”等工作制度,结合“政法干部挂千村、乡村振兴法治行”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行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矛盾问题化解在一线、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减少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发生,2021年,全县信访工作考核位居全市第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3069个网格、3065个网格长、12821个网格员,每日动态排查,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同心携手,在防疫战场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在防控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探索实施“11555”基层治理模式,形成由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牵头单位牵头总抓、职能部门协同推进的协调推进专项工作机制,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着力解决“九龙治水”的问题,营造了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格局。
将军故里,同心筑梦。发展中的彝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民生保障、生活富裕、精神富足,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和谐共居,现代化美好生活的锦绣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展望未来,彝良各族人民将继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传承好革命老区革命精神,汇聚起全县建设“两区一基地”的磅礴力量,谱写出将军故里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更新更美的宏伟篇章!
通讯员:李安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