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调研大关县蜜蜂产业扶贫工作

 2017-05-15 16:03  来源:

昭通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自洪)5月10日—12日,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副所长彭文君,研究员韩胜明、吴黎明,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郭军博士一行深入大关县调研指导蜜蜂产业扶贫工作。为大关发展蜜蜂养殖业,助推脱贫攻坚把脉问诊。

彭文君一行先后深入大关县上高桥、悦乐、翠华、天星、吉利、木杆等乡镇,就蜜蜂产业加工销售基地选址,示范户蜜蜂养殖,传统养殖,蜜源,病虫害防治,蜜蜂种苗来源,蜂农加入合作社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现场对蜂农进行指导。在天星镇安乐村下鸦鹊沟村民小组,彭文君调研了大关县安乐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蜜蜂养殖运行情况,仔细查看了吴天明、苟荣春、郭明东的蜜蜂养殖情况。彭文君一面查看蜂农蜜蜂情况,一面与蜂农交流,“你家养了多少群蜂,有没有养蜂历史,2016年收入有多少,有多少群众加入合作社养蜂”。并认真向蜂农讲解蜂箱怎么摆放,蜜蜂何时繁殖,何时能分蜂,何时采蜜等养殖技术。在吉利镇吉利铺,谢周发利用田边地角的石砍用水泥筑成蜂桶,把蜜蜂引到这个特殊的蜂桶中养殖,冬暖夏凉,蜜蜂繁殖良好,一桶蜂每年收入可达三四十斤。专家们对他这种石桶养蜂的方法给予了高度肯定。

赵树清是大关县木杆镇漂坝村万江村民小组村民,今年70多岁了,他养蜂有10多年历史了,目前有70多群蜜蜂,每年可产三四百斤蜂蜜。老人养蜂经验丰富,他每年取蜜都只取一半,剩下一半给蜜蜂过冬,从不给蜜蜂喂糖,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蜂蜜品质优良。他养蜂从不急功近利,为了保证蜜蜂种群的优良,他从不引进外地蜂种,自己的蜜蜂也是实行自然分蜂,从不人工干预。专家们在老人的养殖基地认真的了解了生态养殖蜜蜂的方法,对老人这种原始生态的养殖方法及成熟的养殖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彭文君指出,大关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各种蜜源植物,本地蜂种优良,抗病能力强,十分适宜养殖,蜂蜜质量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但是大部分蜂农还存在养殖技术缺乏,养殖观念落后;一些养蜂合作社还存在管理措施不到位,目标规划没有前瞻性等问题。彭文君表示,中国农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将全力对大关蜜蜂养殖提供技术支持,做好蜜蜂特色产业的扶贫帮扶,夯实蜂产业发展基础。

彭文君要求,大关要进一步摸清蜜蜂养殖家底,弄清有多少蜜蜂养殖户,有多少土专家,有多少合作社。要加大蜂农养殖技术培训力度,转变蜂农养蜂观念,提升蜂蜜质、量。要加大蜜蜂养殖合作社的扶持,形成能人带动,抱团发展。要引导土法饲养改良,促进产量提升。要抢抓扶贫扶持项目机遇,做好规划,做实产业,做出特色,打造品牌,打造地理标志产品,走高端e平台网络营销路子。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