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伟大变革•非凡十年|携手筑梦乌蒙山

 2022-07-26 09:18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扎实推动民族工作全面提质增效,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全面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有效促进各民族同胞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持续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今年5月13日,昭通市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推进会议,会议指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是昭通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咬定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目标,紧密结合“三个定位”“四篇文章”、紧密结合“六大战略”实施、紧密结合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健全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持久动力,进一步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深入开展全域创建,全力加快示范创建步伐,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十年,民族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市委、市政府将民族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和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市示范区创建相关工作。先后出台了《中共昭通市委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中共昭通市委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昭通市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共昭通市委办公室 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昭通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十进十促”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转化为惠及各族人民群众的具体措施,为昭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这十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成效显著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必学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培训党员干部6200余人次;组织各级各系统2万余人次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测试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全市共有73所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建立教育基地24个;在《昭通日报》开辟《团结奋进 同心筑梦》专栏,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征文活动,进一步强化“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 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明显增强。

这十年,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汇聚中央和省定点单位、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扶贫和各族干部群众磅礴力量,精准扣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巩固提升“四粒扣子”,突出做好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四篇文章”,全力打好各类问题清零战、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战、劳动力稳定就业攻坚战、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战、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海战“五大战役”,24.14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4个贫困民族村全部出列。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建成集中安置区(点)373个,全市3.6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搬出大山,告别贫困。建成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21个、示范村(社区)241个。

到2020年末,17个民族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末的5020元增加到8814元。完成12条高速公路建设,13个民族乡直接或间接通高速公路,17个民族乡、145个民族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运、网购物流全覆盖。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8484件,实现巩固提升人口251万余人,农村集中供水率由72.6%提高到97.3%,自来水普及率由69%提高到95.2%。实施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145个民族村全部实现通广播电视,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完成少数民族危房改造5.0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清零”。民族地区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实现全覆盖,城乡医保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7680元和4500元。投入资金5.4亿元完成昭通市民族中学、永善县民族小学和镇雄、彝良、威信3县的民族中学迁建和改扩建工作。积极与省内外12所大中专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招收并资助少数民族大中专生4550人,补助资金694万元;实施特困优秀少数民族高中学生资助工程,资助学生905人、资金90.5万元,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考得起、出人才。举办市级双语教师培训班6期,培训民族地区一线骨干教师690人次,组织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全省、全国的各类培训,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有力加强。

这十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成果丰硕

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创建,威信县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扎西会议纪念馆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镇雄、盐津、永善、水富4个县(市)和129个单位成为省级示范县和示范单位,昭通市博物馆、鲁甸地震纪念馆成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昭通学院被命名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建成17个民族乡综合文化站,建成部分民族村文化室和文化活动场所,9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入实施民族文化建设工程,争取省级投入专项资金1025.5万元,完成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和“百名人才”培养工程项目93个,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举办全市第二届民族民间文艺会演、民族赛装文化节和少数民族迎新春绘画作品展等活动,推动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积极组队参加全省、全国举办的民族运动会、文艺比赛和展演,舞蹈《心路传承》和声乐《则》《嘿!玖啦》《古嫫阿芝(大雁姑娘)》先后获得全省金奖。深入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出版《昭通少数民族服饰图集》《苗乡唱响新时代》等文化作品,昭通作家吕翼作品《马嘶》获全国第十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民族文化实现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

建立云贵川毗邻地区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矛盾纠纷调处协作机制,与曲靖、昆明等州(市)签订《云南省九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书》,成立以鲁甸县、水富市、威信县牵头,突出以“基层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传承红色基因促乡村振兴”为重点的3个创建联盟。定期开展民族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将民族地区矛盾纠纷排查纳入网格化管理,成功调解处理多起涉民族因素影响团结稳定事件,深入推进“五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昭通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抓手,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扎实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示范县和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深入实施精神家园共建、和谐关系共创、发展成果共享、示范创建共促、民族事务共治“五大工程”,常态化开展进机关促为民服务、进企业促团结奋进、进社区促和谐友爱等“十进十促”创建活动,力争2023年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针对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进一步整合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工程、“美丽县城”建设和特色小镇创建等项目资金向民族地区聚集,推动跨越式发展。以全市37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点)为重点,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全面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与昭通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支持鼓励民族文化文艺创作,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持续举办好民族节庆活动,积极推进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同步监测监管涉及民族宗教因素影响团结稳定问题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服务,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确保全市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

昭通日报记者:杜恩亮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非凡十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