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生亦同衾死亦同穴

 2017-04-26 10:05  来源:

——记大关县天星镇南甸村刘享武彭兴珍60余载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

“这么多年,她(彭兴珍)为我洗衣做饭一辈子,挺累了。我们无儿无女,我就想为她(彭兴珍)走后找个安身的地方,这就是我当初在这个一直从小生活了几十年的房子里修建坟墓的原因。”这句朴实的言语从八十一岁高龄的刘享武老人口中说出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更感觉到刘享武和彭兴珍两位老人的爱情故事是无比的坚贞和不渝。

大关县天星镇南甸村沙坝村民小组是一个绿树成荫、群山环抱的村落,这里的山高大巍峨,正是这样高大挺拔的山峰,孕育了村民刘享武和彭兴珍誓死不渝,生亦同衾、死亦同穴的爱情故事。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出生于1936年的刘享武踏实肯干、为人友善、积极乐观,他曾梦想过通过努力干出一番大事业。在那个年代放养牲畜是大多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那时他家就养了很多牛羊,每天天还蒙蒙亮,年幼的刘享武就哼着歌儿、赶着牛羊到山上放牧。看到牛羊吃着青草,他就看到了希望,他想等这些牛羊长大就可以卖很多钱,有了钱他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每每想到这些心里总是乐滋滋的。刘享武舅舅家也养了很多牛羊,出生于1938年的表妹彭兴珍还不能做重体力活,她就帮父母放牛羊,表兄妹俩年龄相仿、性格相投,经常在一起玩耍,现在表兄妹俩都要放牛羊,他们就常常相约把牛羊吆到一起,既可以玩耍,又便于放牧管理,他们总是你帮我赶羊,我帮你吆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轻漂亮的彭兴珍吸引了刘享武,彭兴珍也爱上了表哥刘享武的乐于助人、英俊潇洒,就这样开始了他们至死不渝、忠贞的爱情故事。

走进爱的殿堂却难获爱的结晶

最终,刘享武彭兴珍通过传统说媒的方式在父母及亲朋好友的见证下终于走进了婚姻殿堂,正式结为夫妻。结婚后,踏实肯干的刘享武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做农活,遇到苦的、累的活他总是不忍心让彭兴珍做,深怕彭兴珍苦了、累了。彭兴珍也舍不得让刘享武一个人吃苦受累,凡是能做的彭兴珍都主动帮他做。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在两夫妻的共同努力下,家里越来越富裕了。在当地相比其他人,夫妻两的生活可谓是过得津津有味。生活好了,可就夫妻俩也不是个事,他们就琢磨着要个孩子,既传承了“烟火”,也为夫妻俩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命运往往捉弄有情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还未到十岁就夭折了,他们后来再也没有养育长大一个孩子。

化悲痛为动力,开始新的生活

一度时期他们曾万分沮丧,甚至想过结束生命,可冷静一想,虽然无儿无女但生活还得继续。没有了儿女,生活就只能靠二老自己,夫妻俩的感情更紧密了。想到要过好生活,二老总是想方设法增加收入,让日子过得更好些。刘享武和彭兴珍的家就住在整个村落的半山腰,四周陡峭,房前屋后没有半块平地。为搞好生产,解决吃饭问题,两位老人就地取材,彭兴珍负责垒石块,刘享武负责找石材,硬是把一块块拳头大小的不规则的石头一个一个地垒成了一台台1米至3米左右的台地,把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台地打好后,二老就开始种烤烟、种蔬菜、种魔芋,这些经济作物,给他们带来了不小收入。每次卖烤烟回家,刘享武都会给妻子买很多吃的和穿的。虽然没有儿女,刘享武也要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能让别人看不起。

生在一起,死也不离

刘享武说他们虽然没有子女,但夫妻俩一直恩爱有加,在一起的这些年从未大吵大闹过,他不能让妻子死后连坟墓都没有,他要给彭兴珍建坟,就当成给她“爱的礼物”。考虑到无儿无女,生怕死了不能在一起,又担心累着左邻右舍,刘享武和彭兴珍就计划着把坟建在屋里,这样即使两老走了后也能在一起,还“不被风吹雨淋”。两老想方设法筹钱,1987年,在邻居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刘享武和彭兴珍在自己的屋里,建好了他们的坟墓。

“这么多年,她(彭兴珍)为我洗衣做饭一辈子,挺累了。我们无儿无女,我就想为她(彭兴珍)走后找个安身的地方,这就是我当初在这个一直从小生活了几十年的房子里修建坟墓的原因。”刘享武老人和我们讲起为什么在家里修建坟墓时,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幸福,让我们看到了老人对爱情的无比坚贞和责任担当。

命运关闭一扇窗,就会开启一道门

乐于助人的刘享武和彭兴珍夫妻二人不管左邻右舍哪家遇到大办小事,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该帮忙就帮忙,能出力就出力,从不退避。刘享武还是一个善于奉献的人,在他还能四处走动的时候,每年六一儿童节,他都会为南甸小学和沿河小学的学生送去文具、红旗等物资,他说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将来回报社会。有一次,一个贫穷的人到他家,他看到那个人没钱买新衣服,穿着破烂,他就从给妻子买的三件新衣服中拿了一件给那个人。他们乐于助人、善于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现如今二老已经80岁了,想到二老身体不便,邻居和亲戚们时常到他家,帮他们砍柴、挑水、搬运粮食和重物。当地党委政府也给予了二老低保和其他各类补助,每年二老都能得到10000余元资助。其侄子刘高均更是经常到两位老人家里帮助料理家务,为他们买去生活用品,老人生病时,也是亲朋好友送去治疗。刘享武和彭兴珍老人相信“命运关闭一扇窗,就会开启一道门。”刘享武说他没有儿女,他就把这些关心帮助他们的人都当成他们的儿女,有这么多的儿女照顾他们,他什么都不担心。

现在二老也没有想着全靠别人帮助,他们依然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了些蔬菜,还养了两头猪。刘享武说自己能动就种点,方便自己吃,也帮社会减轻点负担。刘享武和彭兴珍这种积极乐观、对爱忠贞、善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党和政府一直牵挂,亲朋好友自发相助

2012年,大关县天星镇建好福利院后,县、镇、村各级干部多次到刘享武老人家中做福利院入住动员工作,但两位老人都没有前往福利院生活。2016年,与刘享武夫妻一起居住的七户群众,另外六户群众全部通过国家易地搬迁扶贫政策,搬离了沙坝村民小组。通过镇村干部大量的走访动员工作后两位老人依然坚持在原地居住。

目前,两位老人的日常的生活均能够自理,耕种着房屋周围1亩左右的土地,每年饲养了1头猪。遇到生病等困难都是老人的六个侄子轮流照顾。每年的春节、中秋等节日,天星镇党委政府都带着大米、慰问金、棉被、衣物等到老人家中看望慰问。

由于老人居住地周围无水源,加之山高坡陡,尤其是生病治疗条件艰苦,天星镇党委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对老人的关心关爱。镇党委政府继续动员刘享武夫妻入住中心福利院,搬离不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不通路、饮水难、住房不安全的问题。安排南甸村党总支书记刘高禄直接挂钩帮扶刘享武夫妇,定期上门解决实际问题。日常起居由老人的侄子刘高均具体负责。已将刘享武夫妻的通路、饮水和安全住房纳入政府扶持,有计划地进行解决,重点帮助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救助。(通讯员 罗定东 汪万春 罗琴)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