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7-23 10:54龙兴虎正操作机器磨面。
乡愁是什么?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对家乡的思念,除了故乡的亲人,那必定是故乡的美食。一道道故乡的美食,穿越时空抵达舌尖,那是令人沉醉的旧日时光,也是远行路上的乡愁行囊,打开味蕾,就好像打开记忆那扇门。常年在外务工的龙兴虎,每每想起家乡的手工土碱面条,久久不能忘怀,苦于在外吃不到家乡的土碱面条,返乡创业的他决定传承手工制面,留住儿时的味道。
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巧家县小河镇拖车村,一路上,蜿蜒盘旋的乡村公路如同现实版的“过山车”盘踞在巍峨险峻的大山上,山脚的牛栏江显得渺小无比。一路翻山越岭,终于到达这个距小河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159公里的小村庄。
二半山区、交通不便成为制约这个小村庄发展的瓶颈,广种薄收、物资匮乏、贫穷落后曾是常态。1994年,龙兴虎为了改变祖祖辈辈贫穷落后的现状,背上行囊只身到浙江打工。说到第一次外出务工的经历,龙兴虎记忆犹新。从拖车村搭车到小河集镇,再坐车到昭通中心城市乘火车到浙江省,前前后后得花4天的时间。然而一路颠簸到了大城市,面对的却是不知所措,处处碰壁。由于学历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难,后来终于在老乡的介绍下,去了机械厂做技工,这也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务工生涯,辗转于浙江、重庆等地。
故土易舍,乡愁难忘。独在异乡漂泊的龙兴虎苦于吃不到家乡的土碱面条,一直心心念念儿时那碗麦味飘香的面条。
2019年,因为母亲年迈体弱,无人照顾,远在重庆的他回到了拖车村。看着曾经的小山村发展得越来越好,曾经泥泞的进村路已经硬化到户、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了一幢幢小楼房,落后封闭的小山村逐渐发展起来了。这次,他决定留下来,不走了。
然而,20岁出头就在外务工的他,对于农活很生疏了。如何能留在家里谋发展,成为了人生的新课题。这时,妻子提议要不做纯手工土碱面条加工,夫妻俩说干就干,向亲戚朋友借了2万余元,凑齐5万余元就开了一家土碱面条加工厂。
记者问他不怕失败吗?龙兴虎笑着说:“不怕,我有把握的。”原来夫妻俩能说干就干的底气是曾经岳父家就是做土碱面条加工,当年龙兴虎在追求妻子时,没少往面条加工厂跑,两人对土碱面条的加工制作都很熟悉。
手工制作,留住乡愁。土碱面条的制作有两个关键工序,一是原料的甄选,二是手工揉面。为了确保做出来的土碱面条麦香浓郁,龙兴虎严格把控小麦的质量,其中一个严格标准就是只收购拖车村种植的小麦。究其原因,他说:“拖车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光照、雨水充足,小麦质量好,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其次就是坚持纯手工揉面,能保证面条的本味。
如今,龙兴虎家的土碱面条可谓一面难求,加工面条的人家里经常没有面条吃。记者采访当天,他自豪地说:“今天也是没有面条了,一直有人来问,如果有,肯定能卖出去一百多斤。”由于是手工揉面,面条成品数量有限,常常供不应求,如今他家的土碱面条成为了拖车村民走亲访友送礼的热门选择。
周边村民也都喜欢来他家加工面条。拖车村的村民邓升亮说起龙兴虎的面条,竖起了大拇指,“他家的面条做得好,保留住了小时候吃的土碱面条的味道,所以我家吃的面条都是来他家加工的。”邓升亮笑着说道。拖车村其实不止一家土碱面条加工厂,为何龙兴虎家的面条能深得村民的喜爱?他有自己的致富密码。夫妻俩坚持亲力亲为,从甄选小麦到淘洗、磨面、揉面……确保把好每一道关口,同时为了改良以前的土碱面条粗糙的样子,他将以前用的磨面机换成了小钢磨,让磨出来的面粉更加精细。
如今,面对供不应求、无法远销外地的现状,龙兴虎有了更多的思考,计划扩大生产、成立品牌,争取拖车村的土碱面条能走得更远,让更多的人吃到家乡的土碱面条。
昭通日报实习记者:田朝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