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探索就业增收致富之路

 2022-07-22 15:09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乌蒙磅礴,昭明通达。

这里是云南昭通。1935年著名的扎西会议在此召开,乌蒙山回旋战在此打响。作为红色革命老区,这里流淌着革命血脉,传承着红色基因。

为有豪情多壮志,誓教老区展新颜。

昭通儿女发扬不畏艰难、敢闯敢拼的精神,探索出一条“就业促致富、帮扶稳增收”的特色之路,让曾经“开荒开到边,种粮种上天”的老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仲夏时节,生机盎然。灿烂的阳光穿过乌蒙山的郁郁林荫,越过金沙江的层层碧波,映照着人们脸上幸福的笑容。

劳务大军走天下

翻过一个山坳后,五谷村近在眼前。

望着眼前错落有致的幢幢乡村小别墅、直通家门的硬化路面、青瓦白墙的文化娱乐场所,70岁的徐庭芳老人感慨万千。

“解放前,我们这些穷山沟里的人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我儿子每年给我买的衣服都穿不过来,买东西通过快递直接送到家,政府帮助群众介绍工作,老年人还有养老金,这样的好日子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徐庭芳说。

从“穷山沟”变为“桃花源”,源于“就业增收、劳动致富”的观念转变。

挂包五谷村的威信县人社局,确立了以脱贫人口增收为主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积极协调争取支持,持续抓好脱贫成果巩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2022年,五谷村实现转移就业1897人,他们成为家里致富增收的“顶梁柱”。

五谷村是昭通市很多村庄的缩影。

由于山高路远、资源匮乏、信息闭塞、基础薄弱等多重因素叠加,昭通市曾经是全国“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地区。

肩上担山知任重,志存云天砥砺行。

几年来,昭通市全力探索建立东西劳务协作、市县一体、部门协同、企业联动、社会参与、基层发力“六位一体”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

以换穷业、断穷根为初衷,逐户逐人了解贫困群众就业意愿;

以出得去、能发展为目标,多渠道拓宽就业岗位供给实现充分就业;

以转身份、变思想为抓手,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让群众走上就业致富路。

从建立“保存量、扩增量,抓重组、优结构,建机制、促稳定”的思路,到以提前摸底、提前组织、提前对接、提前准备“四个提前”的布局,每一次探索都汇聚力量。

从与多地建立稳定的劳务协作机制到创建25个驻外人力资源服务站提供精准服务,每一项突破都振奋人心。

全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凸显“自发转移”到“组织输出”之变。

“我们始终立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市情,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群众摆脱千年绝对贫困梦想的重要抓手,紧盯‘转谁去、转去哪、怎么转’三个关键环节,全面实现劳动力变自发转移为有计划有组织输出,让群众放心、安心。”昭通市人社局局长李盛义说。

截至2022年6月,昭通市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1935.09万人次,全市脱贫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从2015年的50.15%提高到2021年的78.14%,支撑185.07万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技能在手底气足

“罗家娃儿有出息了!”

“是啊,听说现在成了公司的领导呢。”

鲁甸县塘房村一户屋檐下两位老人抽着旱烟斗,拉家常,言语中分别露出自豪和羡慕之情。

他们口中的罗家娃儿名叫罗兴尧,曾经是村里的一名困难群众。

2019年7月,罗兴尧报名参加了“挖掘机操作工”培训学习。培训结束后,罗兴尧被昭通皖滇机械学校留用,随后又派到粤滇竹木文化有限公司工作。到2019年底,罗兴尧已成为了该公司项目责任人,月收入能达到7000元以上。

“随着厂里效益越来越好,我的月薪也会越来越高,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会越来越红火的!”罗兴尧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技能打开了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扇窗。

“产业所向、市场所需、群众所愿”,这是昭通市开展技能培训的方向。

结合“产业兴市”战略,昭通聚焦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绿色能源及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打造,构建“一县一品、一乡一业、一人一技”的集约化、组织化技能培训模式,充分激发“劳务品牌+技能提升”集聚效应。

从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的技能培训,到协调整合培训资金需求较大、贫困户无力出资参与的挖掘机驾驶、装载机驾驶、汽车驾驶等技能培训项目,撬动了技能扶贫的支点,每一个举措都让群众得实惠。

从组织开展钢筋工、泥水工、建筑工等相关培训,促进劳动力在乡村、在行业间实现转移就业,到结合地方特色,创建符合地域内民族、民俗文化和知识技能特点的务工品牌,每一项创新都让群众倍感温暖。

2019年以来,昭通市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5万余人次,务工月收入普遍增加1200元以上,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暖心服务走前头

今年春节,43岁的宗大纯乘坐威信县人社局组织的免费高铁,通过“点对点”劳务输出,带着技术南下务工。

“从技能培训到联系工作岗位,再到一路护送我们外出打工,人社局的服务细致周到,是真的把我们老百姓放在了心上。”宗大纯说,在深圳他从事氩弧焊工作,因为参加培训有了焊工等级证书,工资比原来高了好几千元。

稳住就业就稳住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

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昭通市抢抓春节期间转移就业“窗口期”,发出“务工动员令”、返岗专车、返岗专列,开创疫情之下“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点对点、一站式”转移输出昭通模式,2020以来有组织输出162.72万人,其中“点对点、一站式”47.63万人。

每一项精细化服务都令人倍感温暖,让人感受到惠民暖阳。

仲夏阳光下的云南东源煤业集团有限公司镇雄长岭一号煤矿,煤炭源源不断出井,货车有序进出厂区……看着眼前繁忙喜人景象,公司社会保险业务负责人李春艳十分开心:“总算缓过来了!”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镇雄县人社局主动联系公司,免收申报材料,及时拨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2020至2022年累计拨付返还资金168万元。

“雪中送炭,真的暖心。”李春艳感叹。

每一回服务带来的是春天般的暖意,让人忘却了疫情之痛。

千方百计扩大本地就业岗位供给,全市吸纳99.02万名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想方设法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就业帮扶车间拓展到280个,开发8.26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对“有劳动力、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人员进行托底安置就业。

“身边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如今,昭通的群众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不让一家受寒,方为天下之暖。

溪水古树,水墨写意,宁静恬淡。随着就业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增收致富的新征程上,昭通中流击水阔步向前。

  中国劳动保障报 王宝杰 龙泉 徐杰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永刚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永刚
标签 >> 要闻 昭通 乡村振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