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伟大变革•非凡十年|凝心聚力谋发展 感恩奋进谱新篇

 2022-07-22 10:2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首站来到昭通,对昭通脱贫攻坚作出了“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明确指示。

昭通各级各部门和630万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决战贫困,185.07万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全市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生态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生幸福指数大幅提升,铸就了昭通发展的“黄金十年”。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 基础设施天堑变通途

聚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群众生活实现从贫困变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实力实现从滞后到跨越的历史性提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实现天堑变通途的历史性飞跃。

全市10个贫困县(区)、1235个贫困村、185.07万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序列,230万群众彻底告别不安全住房,251.48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从不到千元突破到万元,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转变。建成集中安置点373个,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9个,鲁甸县卯家湾、昭阳区靖安、彝良县发界3个万人安置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规模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和第四,全市35.47万名易地搬迁群众进城入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昭通市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实力实现滞后到跨越的历史性提升。十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九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2%,达到1462亿元,是2012年的2.5倍;人均GDP由11412元增加到28932元;累计完成投资8027亿元,是前六十年累计投资的4倍;地方财政预算收支分别由39.5亿元、248.1亿元增加到90.6亿元、55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8%、11.9%;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增长2.5倍、3.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6394元、3897元增加到33830元、12500元,收入比从4.2∶1缩小到2.7∶1,经济实力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为补齐“昭通不通”这一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昭通全面打响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建设大会战,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呈现出“大投入、大枢纽、大融合”3个特点。累计完成“五网”基础设施投资5000亿元以上、是前十年的6倍左右,其中,综合交通投资完成2321亿元,是1978年至2011年累计投资的9.7倍。

初步建成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大枢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35公里增至896公里,打通了11个出滇、入川、进黔高速通道,实现了除永善外县县通高速;成贵高铁把革命老区带入发展快车道,渝昆高铁正在加速构建;昭通机场11条航线架通了与京津冀等重要区域的“空中走廊”,新机场正加快建设;水富港跃升为千万吨级枢纽港口,3000吨级船舶可从昭通水富港直达上海,昭通正成为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新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公路、铁路、水运、民航无缝衔接,与物流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建成骨干水源工程29件,电力装机容量从425万千瓦时增至近2000万千瓦时,居全省第一,昭通赶超跨越基础更加夯实。

建设“三个千亿元”产业集群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增强

 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实现从弱小到壮大的历史性突破;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面貌实现旧貌换新颜的历史性蝶变;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实现从脆弱到宜人的历史性逆转;全力增进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实现从薄弱到加强的历史性进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实现从适应到引领的历史性加强。

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围绕苹果、竹子、马铃薯、花椒、天麻、特色养殖等高原特色产业,绿色硅铝、绿色矿业、新材料、旅游康养、生物医药等优势和特色,聚力打造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绿色能源及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创建了“一县一业”示范县3个、特色县2个,农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产业发展实现弱小到壮大的历史性突破。

工业产业加快绿色转型,电烟煤等传统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境内金沙江上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建成投入运营,昭通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绿色铝、绿色硅、页岩气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光伏玻璃、负极材料等产业落地建设,工业增加值较2012年实现翻番。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正在加快建设,更多金融机构在昭设立分支机构,数字经济从无到有,“智慧+”业态正在不断丰富。

围绕打造滇川黔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和把昭通建成“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要求,按照“一城三区”双百城市规划,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全市建成区面积新增3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5%增至40.5%,中心城市“一城三区”格局初步显现,昭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77.8万人,镇雄、巧家等县城加速崛起。改造棚户区7.2万套、老旧小区519个,建成绿地4972公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由41.8%、45.8%增至98.4%、100%,成功创建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县城3个、省级美丽县城3个,城市颜值不断提升。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8.5%,所有行政村改厕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昭通市围绕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目标,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昭通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环境实现从脆弱到宜人的历史性逆转。

以大保护、大修复、大治理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持续好转,流域干支流全面恢复自然流态;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393条大小河流保持清水出云南、流长江。全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22万亩、营造林5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5.2个百分点、达到47.8%;自然保护区由8个增加到23个,面积增加68.7万亩、增幅达38.2%,创成国家和省生态文明示范县4个。全市粘土砖窑全部取缔,散乱污企业基本出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黄标车全部淘汰,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达99%以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成为抬头可见的生态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社会事业实现薄弱到加强的历史性进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全市新增学校1010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63.93、36.43、42.35个百分点,昭通师专升格为昭通学院,成功创办昭通卫生职业学院,昭通职业学院设置获省政府批复;新增医疗卫生机构435家,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即将正式开办运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6.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250万人以上,连续举办五届“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政策性扶持创业9.4万人、带动就业23.4万人,就业创业更加充分;20万水电移民全面开启新生活;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法治昭通、平安昭通扎实推进,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实现从适应到引领的历史性加强。

深入实施基层党建提升年、巩固年等活动,1160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得到全面提升,党员规模增长12.7%,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重大项目等大战大考中充分彰显,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坚持把干部放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一线锤炼历练,旗帜鲜明倡导“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选人用人导向,严管厚爱相结合,锻造了一支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真能担当的乌蒙铁军;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持之以恒纠“四风”,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全面深入实施“六大战略” 推动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

 拼搏新时代,建功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立足昭通“三个转变”历史阶段和“三期叠加”发展态势,全面深入实施好乡村振兴、产业兴市、交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人才支撑“六大战略”,推动昭通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围绕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突出产业培育、稳定就业、易迁后扶、乡村建设,高标准打造示范乡镇、示范村、美丽村庄,着力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在实施产业兴市战略中,通过聚力打造绿色能源及制造业、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三个千亿元”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绿色矿业、新材料、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旅游康养、商贸物流、数字经济等产业,构建起一二三产结构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实施交通强市战略中,围绕打造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目标,持续加大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建成投用昭通新机场,抓好渝昆高铁援建,贯通金沙江昭通段高等级航道,快速实现“县县双高速、县县通高铁、公铁水航管融合发展”目标。

在实施城乡融合战略中,围绕打造滇川黔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和把昭通建成“滇东北开放开发新高地”要求,按照“一城三区”双百城市规划,昭通中心城区将成为云南超百万人口的第三大城市,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城为主体、集镇为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在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中,通过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赤水河打造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等生态修护修复,实现一江清水出云南、流长江,以生态优先铺就昭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在实施人才支撑战略中,通过深入实施“凤凰”“鲲鹏”“归雁”“雏鹰”计划, 统筹推进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奋楫扬帆正当时,厉兵秣马再前行。昭明通达、活力迸发、魅力无限,未来的昭通,不断续写着新长征路上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声音 

昭阳区靖安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6个县(区)的搬迁群众4万余人。通过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来自偏远山区的4万多群众实现了从山区到城镇的一步直过式跨越,既改变了贫困恶劣的生存居住环境,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靖安安置区高楼林立,市政大道宽阔平坦,学校、卫生院、集贸市场、文化广场、商铺超市、产业基地、扶贫车间等配套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搬迁群众家家户户住进新房子,开启新生活。安置区党工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社区楼栋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在高度组织化抓实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还建成了一批蔬菜产业基地、就业帮扶车间,充分吸纳不能外出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让搬迁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昭阳区靖安安置区党工委组织委员臧庆庚

龙头山镇各族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抓重建、战贫困、兴产业、谋振兴,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在废墟上建成幸福美丽新家园,实现了涅槃重生大跨越。灾后恢复重建中,龙头山镇新建9个集中安置点,15748户重建户和531户修缮加固户等,所有受灾群众如期搬入新居;全镇10个行政村、3个社区全部修通了柏油路,总里程200多公里;新建12所中小学、1所幼儿园,12个村委会都建起了卫生院,和地震前相比,全镇基础设施建设至少提前了30年。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龙头山镇花椒产业从2014年的不足2万亩扩大到现在的6.8万亩,年产值从2.3亿元增加到3.8亿元,成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鲁甸县龙头山镇镇长舒超

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交通先行”“交通强市”重大战略,全市干部群众横下一条心、立下愚公志,全面加强综合交通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方式、运输服务质量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巨大转变。截至2021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6165公里。10年来,全市综合交通累计完成投资2321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135公里增至896公里,打通11个出滇、入川、进黔高速通道,实现了除永善外县县通高速。成贵高铁通车,镇雄、威信两县迈入高铁时代。水富港从年吞吐能力64万吨的小港口跃升为千万吨级的枢纽港口,3000吨级船舶可直达上海。昭通机场航线从1条增加至12条,2021年昭通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2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二位。

——昭通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建梅

云南日报记者 沈 迅 蔡侯友 整理

记者感言:发展为了人民 

脱贫攻坚交出“昭通答卷”,经济总量跨越千亿元大关,综合交通跑出“昭通速度”,产业发展打造“昭通样本”,城乡融合展现华丽转身,生态环境铺就发展底色,民生事业体验幸福指数……感恩奋进逐梦10年,乌蒙大地沧桑巨变,铸就了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十年”。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昭通发扬“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作风,坚决打赢了鲁甸6.5级地震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这两场不能输、输不起的攻坚战。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从贫困变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市经济实现从滞后到跨越的历史性提升,综合交通从天堑变通途的历史性飞跃,产业发展完成从弱小到壮大的历史性突破,城乡面貌从旧貌换新颜的历史性蝶变,生态环境从脆弱到宜人的历史性逆转,社会事业从薄弱到加强的历史性进步,党的建设从适应到引领的历史性加强8个历史性变化。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解码昭通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绩来之不易,这是昭通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交出的沉甸甸的“成绩单”,更是昭通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生动写照。

云南日报记者 蔡侯友

云南日报记者 蔡侯友 沈 迅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经济 非凡十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