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7-20 11:00炎炎夏日,从昭通中心城市驾车出发,汽车经过一段大山包一级公路后,转入昭阳区苏家院镇一条绿树成荫的乡村柏油路,干净整洁的公路两边绿意盎然。范家坝塘农耕文化体验园就在这条公路附近。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成为昭通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南丝绸之路上的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最高海拔4040米,最低海拔267米,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是集革命老区、地震易发区、民族散杂居地区、移民库区为一体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
千古大道兴,交通必先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建设,通过“上级补、政府筹、群众投、项目融、社会捐”的融资渠道,投资229亿元建设农村公路。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2332公里,1343个行政村(社区)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运、100%通邮。
通向小草坝的公路。
在昭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修缮一新的乡村公路,为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昭通市各级各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先行作用,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打造脱贫致富路、旅游资源产业路和美丽乡村路,构建起“干次相连、高效便捷”的农村路网。
借助脱贫攻坚的大好时机,昭通2.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村公路建设得以突飞猛进,建制村公路硬化8971.17公里,贷款72.3亿元提前启动50户以上不搬迁自然村公路硬化11262公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交通运输支撑。
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昭通市坚持以路兴产、以路促游,统筹力量配套修建585公里旅游资源产业路,实现修好一条路,发展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群众。
坚持“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理念,着力打造“畅、舒、绿、美”的“绿色长廊”2829公里。按照“十有”标准,精心打造了昭阳区青洒公路、镇雄县孙庙公路和镇牛公路、盐津县花香酒谷公路等一批全市典型的“四好农村路”示范路。
无人机升空,一片彩色的农耕劳动实践基地让人心驰神往;彩云下,一片彩色水稻,是昭通农耕文化的代表性作物……近年来,昭通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这样的基地雨后春笋般涌现。
永善县大兴镇月亮湾大桥。
农村公路建设进度加快的同时,昭通交通运输部门努力探索农村公路养护新模式,确保农村道路安全畅通,坚持“落实到位、养护到位、群众到位”三个到位,建养并重、管养结合,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真正把“四好农村路”建成广大群众的平安路、小康路、幸福路。
坚持落实到位,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专群结合、群众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成立乡(镇)公路管理所、村级公路管理站,完善制度,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管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路长体系,路长制覆盖率达100%,村规民约制定率达100%。
坚持养护到位,累计完成危桥改造129座、危隧改造22座、溜索改桥44座,实施安防工程1046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工程项目103个,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优良中等路率达89%,有效保障了群众的出行安全。
坚持群众到位,设置农村公路护路员等公益性岗位,划分路段定职责,强化履职监管,护路员负责完成农村公路水沟、路肩、路面清扫及杂草清除等工作。把爱路护路纳入村规民约、文明乡村、文明家庭评选,全市每年有4700余名困难群众参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
探索管护新模式。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目标,注重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广泛推广“四好农村路”典型经验,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养新模式,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昭通市成功申报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镇雄县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水富市、威信县、昭阳区成功申报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区)。全市各县(市、区),对乡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
盐津县花香酒谷公路。
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昭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出行体验需求,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凝心聚力,为昭通努力建设成为“脱贫致富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插上腾飞的翅膀。
云南人口大县镇雄县制定考核办法,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按照各乡(镇)养护里程及考核结果以奖代补。整合生态护林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从事公路养护管理,为公路管护提供人、财、物保障。
湖滨小城绥江县利用无人机、手机App、二维码、微信小程序、农村公路大数据云平台等,通过大数据让老百姓掌握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及时上报农村公路病害、塌方等险情,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管理,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农村道路养护管理。
磅礴乌蒙,通衢如虹。2.35万平方公里的乌蒙大地上,惠及昭通人民的一条条民生之路、幸福之路、文化之路、产业之路正在向广袤的乡村延伸。
昭通日报记者:杨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