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交通兴 昭通兴——交通巨变 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2022-07-07 14:51  来源:昭通新闻网

银昆高速岔河段。 毛利涛 摄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喊我乳名,多少亲昵,多少疼爱,多少开心……”在歌曲《父老乡亲》优美的旋律中,我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30年前。

30年前,我居住在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的干岩子村民小组;30年前,老家连一条土公路都没有,交通全靠走,要步行1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集镇的学校。

最艰难的时候莫过于冬天,天不亮我就得从家出发,迎着刺骨的寒风,踏过泥泞的山路去学校。每当我在凌晨昏黄的煤油灯下收拾行囊时,爷爷在给我烤水鞋包脚布。两张用破被单制成的包脚布在爷爷温暖的大手里翻来覆去地烤,我守在父亲热饭的灶房,一边烧火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酸菜烫饭。父亲正熟练地给我准备“伙食”,就是用猪油炒制油辣椒,一玻璃瓶子刚好能吃一周。那些年,家里唯一能提供给我的营养品就是父亲用猪油炒制的油辣椒。在学校里,每顿吃饭时舀一小勺拌在粗糙而又滚烫的包谷饭里简直就是人间美味。收拾完小背篓,穿上热乎乎的水胶鞋,父亲和爷爷便送我出门。我背着重达5公斤的小背篓,里面装着包谷面和大豆,要背去交给学校的食堂,换取一周的饭菜票。爷爷特意给我准备了拄路棍,是他精心打磨好的,既可以防滑,也可以驱赶途中遇到的野狗。接过爷爷递来的棍子,我便依依不舍地跟父亲和爷爷告别,父亲用他宽大的手掌颠了颠我的小背篓,叮嘱我一定要走一阵歇一阵,不要把肩膀勒坏了,走出老远,我在河边的拐弯处回头,看见爷爷一动不动地站在房前。父亲说,爷爷每次都要等我走远了,他才会回去。爷爷说他这老二孙女将来一定会有出息,风里来雨里去从不耽搁学习一天。那年我13岁,每周我一个人独自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那些年基本都是走到两头黑,肩膀勒得红肿,脚板磨起水泡,翻越小麒麟山(一座大山)时的无助和恐惧,让我记忆犹新。

或许是艰难的环境激发了我的斗志,亦或是爷爷和父亲的关爱和鼓励让我坚定了信心,靠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懈努力,我发奋读书,发誓要走出大山,无数次行走在荒山野岭,无数次跨过冰冷的小河,无数次挣扎在崎岖而又坎坷的山路上。1995年,我考上了心仪的昭通地区师范学校,成了村里的第一个端上铁饭碗的人,接下来的3年里,我背井离乡,开启了到大城市的求学生涯。

1996年,我上中师二年级,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兴高采烈地拆开父亲寄来的书信。信中,父亲告诉我天大的喜讯:老家通电了,从此告别了煤油灯时代;从柿子街到新生村的公路年底也要动工。父亲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公路修通后老家的烤烟、竹笋就能顺利地运出去,就能多卖点钱,这样我们几姊妹读书的学费就有希望了。我喜极而泣,在回信中告诉父亲,如今家乡的条件越来越好了,请他一定要督促兄弟和妹妹努力学习,一定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将来家里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

1998年,我顺利毕业,被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小学教书,家乡虽然修通了公路,但却崎岖不平。遇上下雨天,开车的师傅都要带上各种工具,及时维修路面才能艰难前行,那时公路上常见的情景就是推车,任凭发动机一阵一阵嘶鸣,可车子就是爬不上坡。我经常搭乘“摩的”去学校,一路上紧紧地揪住师傅的衣角,到学校时,已是满头灰尘、一身泥水,虽然艰辛,但心里却很宽慰,总比以前走路好啊。

老家乡村公路的贯通,让乡亲们的日子逐渐过得红火起来,作为村里主要经济来源的竹笋也第一次通过货车运出了大山,价钱也比往年高了。1999年至2015年,老家的乡亲们借助交通的便利开始陆续修房造屋,每家每户都买了摩托车、电视机,我的几个妹妹和弟弟也顺利读完了初中,四妹还考上了省级中专学校。

2016年,恰逢“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老家新生村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通过招商引资,一个新项目要落地新生村,而我的老家将是重要的资源开采地,党委、政府将把集镇到新生村的公路全程铺成柏油路,终点站刚好设在我家门口。

说动工就动工,施工单位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基础路面扩宽平整,每当压路机轰隆隆开进村子,乡亲们便会热情地围上来观看。有时,因工程建设需要,会征用当地群众土地,大家都毫无怨言,从不讲任何补偿条件,施工过程中乡亲们自发地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工程建设。老乡们都说,党委、政府把这条路给我们修好了,什么困难都不会向政府提,小村铺通柏油路,这是全村几代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是一条致富路,更是一条幸福路。

曾经山阻水隔的出行条件和封闭环境,阻碍了小山村与外界的往来,公路没有修通以前,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不到300元,自从公路修通以后,小村子人均年纯收入提高到1500元。2018年,随着这条柏油路的贯通,村里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10000元,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洋房,添置了小轿车,老家的人们靠山吃山,靠勤劳经营好各自的笋山,一年热卖一季竹笋,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老家的交通发生巨大改变后,不仅是村里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就连外出打工的和在外工作的村里人都会经常回家看看。从镇上开车到村里也就40分钟车程,我们经常会约上亲戚朋友和同事,带上孩子们去老家玩耍。

家乡的巨变得益于交通的发展,回首30年的交通变迁,我们品味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尝到了交通发展带来的甘甜。我的祖辈和父辈人背马驮的时代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式”了,从交通的巨变,看到了各级党委政府为了老百姓的福祉作出的巨大努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以来,人们的出行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感恩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吾辈将奋发图强,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各行各业新征程中,让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大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共同努力创造更加幸福而美好的明天。

作者:刘 冰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交通 经济 交通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