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2-07 09:52◆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利涛
编者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精典诗句,也是记物传情的佳句。今天所描写的主人翁就是有着这种精神的、即将退休的大关县文化馆馆长周元江。他执着地在自己追求的事业上默默奋斗着,为大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走遍了大关的大山名川,用镜头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他,是大关近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活字典”。他表示,为了实现他的计划和承诺,要在退休前记录下悦乐镇新寨村海坝苗寨这个即将消失的村庄春节期间的点点滴滴。为此,他只身一人来到海坝苗寨,与即将从这里搬迁走的苗族同胞过一个难忘的春节,也是他从工作岗位即将退休的最后一个春节。
在春节选择不与亲人团聚,而是走进海拔2100多米、高寒边远的大关县悦乐镇海坝苗寨,与苗族同胞一道过完也许是搬迁前的最后一个春节——2017年春节,这样的决定就发生在大关县文化馆馆长周元江身上。七天里,他走遍了村寨的20余户人家,吃住与村民在一起,把镜头永远定格在2017年春节海坝苗寨的生活记忆中。
2016年农历的腊月二十八,大关迎来了冬日久违的阳光,上午十点钟周元江背上相机、摄像机、脚架、睡袋、棉被、干粮、面包糖果等物什只身往海坝苗寨而去。他从县城驱车出发,沿着蜿蜒的凸凹不平的乡村公路艰难爬行,两小时后到达乡村公路尽头,站在公路终点,回首来时的乡村公路,犹如丝线般若隐若现在山脊与山弯。闻讯赶来的海坝村民小组长王兴率14名苗族小伙早已等候着他的到来。“听说周老师要与我们过春节,我们真的很高兴啊!”王兴紧紧握着周元江的手激动万分。在苗族同胞们的帮助下,他们帮着背起相机、睡袋、食品等开始一道爬山,徒步了三个半小时,四点钟到达了目的地——海坝苗寨。
刚见村寨,就闻犬吠,这个高寒边远的村落里共有20多户苗族同胞,每户村民的房屋都还是俗称“千脚落地”的杈杈房或者土坯房,100名苗族同胞出门一脚泥,生活极其简单而艰苦。因为“背篼图书馆”送书和苗族芦笙舞培训,周元江是一年内四次到达此地。据了解,大关县委政府结合易地搬迁项目已经着手在考虑为他们建设新家园。
刚到寨子的第一户朱姓人家门口时,就叫大家进屋喝茶,接着上了一桌热乎乎的饭菜(一碗白菜、一碗腊猪肉),女主人一边为周元江添饭,一边不停地对他说:“周老师,我们这些地方又穷又脏的,你又来了,到了我家就要吃饱哈。我58岁了,昨天几个人跟着社长一起第一次进县城,你们那里好漂亮,昨天你家两个(夫妻俩)把我们几个带去那么好的地方吃饭,花了几百元钱,我们想都不敢想,点了很多菜,我们从来没有吃过那些菜,连没吃完的几个菜都包起拿给我们带走了,昨天晚十点半了才回家就热来全家人都吃了…… ”女主人激动地谈起昨天去县城的感受。
晚上7点左右,听说周元江来了,寨子里几十人打着电筒,纷纷来到社长家,有的吹芦笙、有的跳舞、有的与周元江一起烤火摆龙门阵,11时左右,周元江拿出去年底“背篼图书馆”第三次到海坝时为他们拍的全家福照片来时,大家高兴得跳了起来,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说:“一辈子没照过相,太好了!”他们拿着照片互相交流着看,像小孩子似的,说了无数次的“感谢周老师,不是你我们家从来没有照片”,大家在融洽的气氛中悄然度过了5个多小时。
腊月二十九,村民们忙着杀鸡烧肉炸酥,准备大年三十晚上的年饭。周元江却背着他的相机串门,用镜头记录下苗族同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快门下,烧腊肉、推石磨,跳芦笙舞、苗族小伙姑娘穿着盛装、大家围着熊熊的木柴火塘谈天说地等都在瞬间凝固成永恒。
大年三十,晴朗的天空下,中午十二点刚过,苗族姑娘和中年妇女们身穿漂亮的苗家花衣来到社长家,两个小伙子扛起音箱,上山顶草坪上跳起了芦笙舞,大家说笑,玩耍,在草坪上吃着花生瓜籽和糖果,憧憬着搬迁后的美好生活......一直开心到下午三点多,才各自回家煮年夜饭,离开时,个个都是很真诚的邀请周元江到他们家过年。
这天,周元江到了九户人家,多数人家都在煮猪头和炸酥(当地一种只有逢年过节才吃的特色食品),他们都端给他吃,不吃就说他瞧不起大家,大家的热情和淳朴让周元江的这个春节过得特别难忘。
几天来,只要周元江到过的人家,都拿出最好的菜,小小的屋子里挤满了人,桌边围坐不下,就站在桌边吃,所有的人都在不停的给周元江夹菜,因为寨子里来了“贵客”,大家都很开心。
晚饭后大家围着火塘,寨子里的男人们都来了,有的拿着芦笙吹、有的提着白酒敬酒,凌晨两三点了,大家就着火上炖熟的羊肉下酒,尽情的喝着说着笑着......妇女们又端来了夜宵。真羡慕他们,在他们眼里简单就是幸福。
大年初一早上,周元江想起也要给家人拜个年,便爬到山顶寻找网络信号发了微信,给家人报个平安。虽然有阳光,但气温仍然非常低,他在山顶上被冻得直打哆嗦,也没办法及时回复热情关注动态的亲人朋友们,回到县城后才看到朋友圈已经有那么多人关注他的苗寨行了。
汉族初一清早都有吃汤圆的习俗,但苗族乡亲没有。周元江拿出带到苗寨的汤圆粉和馅就开始做汤圆(苗寨的村民从来没有吃过汤圆),也教社长的两个女儿学着做。大家一口气做了98个汤圆,让寨子里来社长家的村民们都尝了个鲜,图个吉利。
当天,周元江手机上显示,六个多小时走了2.76万步19.6公里,太阳落山时才回到住处社长家。
在剩下的两天里,周元江分别到了四五位六七十岁的苗族老人家,了解他们是什么年代搬到这里居住和当时这个地方的现状,以及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拍摄了夕阳下牛、马、羊群陆陆续续回圈的美景;还专门为大家拍全家福。
大年初三,听说周元江要走了,晚上七点半,几位六七十岁的苗族老人们冒着大雾细雨赶到王兴社长家,要再来跟周元江耍一晚上,大家都述说着此行的遗憾与欢乐。为了明天赶路,在周元江的劝导下,大家23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大年初四,周元江为前几天未在家的村民们在自家房前拍完全家福。十一时到社长家收好行装准备返程。到苗寨对面的小山坡时,就看见里寨子里好多的人站着夹道为他送行,走近时几个老人分别伸出十分粗糙的双手拉着周元江的手哽咽地说:“周老师你慢慢的走,你太辛苦了,你不嫌我们穷,你以后一定要再来这里......”
朱姓老人拿起芦笙热泪盈眶地说:“周老师,四十多年我们没有芦笙和没跳过芦笙舞,这是你们去年底来我们寨子为我们办芦笙舞培训班时送我的芦笙,我吹一曲来送你......”芦笙曲中,周元江眼含热泪地告别了他共处了七日的海坝苗寨的村民们。村民们在蒙蒙细雨中为他送行的身影与“千脚落地”的杈杈房、土坯房慢慢消失在视线之外。
回程中,周元江一路默默地说:“等你们搬了新家后我又来为你们拍全家福”。
“今年的春节,对于我来说是个另类,苗族老百姓的淳朴、和善、真诚让我终身难忘,他们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将是一个刻骨铭心的驿站,我要用‘即将消失的海坝苗寨’把他们几十年的生活、习俗记录下来,留给这个民族、这个世界。”周元江说出了此行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