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远抓“林竹果” 近抓“药蔬畜”——大关县以高原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侧记

 2017-01-05 11:25  来源: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飞

以高原特色农业为统领,远抓“林竹果”、近抓“药蔬畜”,着眼小而精,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户”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畜牧、中药材、茶叶、竹子、果蔬“五大产业”,根据村情不同,确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脱贫发展模式,保证新型经营主体让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今年以来,大关县狠抓高原特色农业项目作为促进贫困群众长效脱贫和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我觉得,村上的村干部是非常辛苦的,领着1000多元的工资,既抓产业发展,又抓基础设施建设,每天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家虽然在村里,只是睡觉的地方!”路上,说起扶贫工作的艰辛,县扶贫办副主任熊永旗说。

前往天星坉上彝寨易地搬迁安置点的路途,车辆一直在山间盘旋,从河谷到山巅,从山上望去,数十米宽的关河就是一条线。进村入户,不管是农家墙上,还是村委会门前,都挂了规划设计图和产业布局图,哪个组多少户?安置在什么地方?要建什么公共设施等情况都一目了然。天星镇斜文村坉上彝寨易地搬迁安置点,依靠彝族同胞聚居、彝族文化底蕴深厚等民族风情特色,把安置点建设与李蓝起义、彝族风情、绿色生态等元素相融合,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围绕 “一场、一馆、一线、一中心、二室、二区” 打造彝族风情民居,以此带动全村建档立卡户269户936人解决住房难问题,斜文村支书张才珍告诉记者,安置在这里的群众,最远的地方离这里有四五公里,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都非常艰苦,交通一直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今年48岁的张才珍,从1997年起就在斜文村工作,村里每户的基本情况她都了然于胸。她说,斜文村虽然在1600多米的山上,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大关县能够种出来的水果、蔬菜,这里都可以种出来,且河谷地带的水果、蔬菜卖完了,这里刚好上市,由于蔬菜品质好,在市场上往往供不应求。在养殖业上,黑山羊、黄牛、土鸡等都有养殖基础,但受资金、地域等影响尚未形成规模。在下步工作中,斜文村将结合实际,根据帮扶对象的特点和需要,细化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计划,把易地搬迁与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贴息贷款、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等结合起来,在抓好传统的烤烟产业,巩固种植业、畜牧业发展同时,在种植业上,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规划种植黄柏15000亩,覆盖5个自然村,目前已完成种植6614亩,项目计划投资441万元;规划种植500亩晚熟樱桃;对现有的6000亩核桃进行提质改造。养殖业上,在保障传统的山羊、黄牛养殖规模外,还将通过能人示范养殖土鸡,带动全村784户村民共同养殖,保证规模达到4.5万只以上,真正做到搬得来、留得住、短能脱贫、长能致富。

斜文村的发展模式,只是大关县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2016年大关县财政安排产业发展引导资金500万元,从扶贫切块资金中安排产业扶贫资金1277万元,争取扶贫再贷款8000万元,农村信用社已发放1000万元,下达小额到户贴息贷款指标9000万元扶持产业发展。培育和引进乌撒牧业、华曦牧业、益康百草、贵州白鸟河等7家农业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发展到972户,“两社一会”发展到183个;全县中药材新增种植面积7200亩,中药材面积达9.6万亩;畜禽出栏88.2万头(匹、只),实现产值5.4亿元,同比增长6.3%;2016年种植方竹5万亩,笋用竹面积达23万亩;共种植蔬菜13万亩,冬早蔬菜基地4120亩,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通过一年多的初步发展,目前,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十三五”期间,该县还将已确定重点发展竹、药、茶、蔬、猪、牛、羊、鸡和生态水产养殖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建立贫困户参与和稳定增收机制,快速推进产业发展,通过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实现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企业、多个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解决市场销售、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支撑等难题,实现“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新增茶、竹、药面积13.5万亩,提质蔬菜13万亩、水果4万亩,新增畜禽出栏47.5万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9%以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588户30950人脱贫。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