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12-21 10:38养蜂人在蜂房边交流学习
昭通新闻网讯(通讯员 申知铭 马博)素有“北大门”之称的吉利镇位于大关县东北面与盐津两县结合部,地处滇川交通要塞。吉利镇的吉利铺曾经是五尺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自古就是五尺道上分布历史文物古迹较多的一部分,现今还有五尺道的遗迹。然而,在众多的历史文物背后,史书上体现出的是这里的人们勤劳、聪明、不屈的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不断发达,远古的五尺道已成为了过去。吉利铺村的村民们,在精准扶贫的春风中也同样应势而上,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优势,在这条古老而又充满灵性的五尺道上,不断开创着祖先们留下的致富遗愿。
笔者在大关县吉利镇吉利村发现一个奇怪的东西,那就是在石砍边上,有很多小木门,这些小木门都是干什么用的呢?为什么在石坎边上有那么多道小木门呢?带着这些疑惑,笔者准备一探究竟。
笔者走进一看,原来小木门里面居然是养殖的蜜蜂,这里的人们以此发家致富。村民谢州发每年单靠这几十桶蜜蜂就有不少收入。眼前用石头砌成的蜂窝称之为“石桶蜂”,它是采用有别于一般的石头,利用石头不易被外界雨水、空气所腐蚀的特点,选择在有坡度并背风向阳、后边有树、前面开阔、夏不积水、冬不积雪的地方,把石桶修砌起来,然后,在用特质的木板做成一道小木门盖上即可,这样既方便蜜蜂进出又可以防止雨水进入,达到石头养蜂的效果。
对于而立之年的谢州发来说,原本在外打拼也不是不可以的事,可他却看中了家乡环境,毅然选择回家创业,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养起蜜蜂来。
谢州发告诉笔者:“以前我到处去打工,东奔西跑。然后就想在家乡创业,所以我就回家来干了养蜂这个行业。”
平生第一次养蜂的谢州发,深知只有依靠科技才能致富的道理。他一方面购买有关养蜂的书籍认真学习,另一方面虚心向当地有养蜂经验的人学习。养蜂看似简单,但实际干起来却很繁杂,养蜂人除了要心细外,还要付出辛苦。
村民刘高明,可谓是吉利铺当地最大的养蜂大户,像这样的石桶养蜂他们家多达四十来桶。据说,他们家今年的蜂蜜收入就可达八万多元,这么一道小木门里面装着的都是刘高明的财富。当前,刘高明的蜂蜜已经销售完毕,但是他仍然在忙碌着。因当前正值蜂蜜收获的尾声,蜂农们的蜂蜜大多都取到了屋子里,正在打扫蜂房的刘高明一边打扫,一边介绍今年的收获情况。他告诉我们,他家修的房子都是近几年来靠养蜂修起来的。
说起刘高明的养蜂历程,那可要从十多岁时说起,刚开始养蜂是为了好玩。后来看中市场,发现养蜂可以给家庭带来一定收入,于是他就开始慢慢投入精力养起蜂来,近十多年来才发展成规模。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每年立秋之后,蜂群易出现分群现象,当分完两群后,要将再出现的新蜂王掐死以培养壮群。这些活儿,对于外行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可对于刘高明来说却是简单至极。
养蜂大户刘高明轻松地说:“蜜蜂分家族的时候,你只要随便抓点细泥沙子一打,它就住了,然后就可以放进石桶了。飞行速度快的,可以给它喷点盐水,用蜂罩把它罩拢,要喂哪个桶就倒在哪个桶里就可以了。”
蜂房
养蜂看似简单,蜜蜂也没什么大的病症,也不需要人为的喂食,应该说基本不用什么成本。小小蜜蜂虽然人见人怕,但是也有它的天敌,通常这些天敌都会在夏秋两季及晚上出没,这时养蜂人要随时守护在蜂窝周围,以防天敌对蜂蜜的侵袭。
人生在世不顺心之事有十之八九,我们不可能做每一件事都能够成功,必然会有失败,拥有30多年的养蜂高手也不例外。
刘高明回忆说:“我在2008年养蜂失败了,蜜蜂全部生病,幼蜂被螳螂咬死,最后只剩下5桶了。”
蜂蜜采集自然是百花酿成的佳品,可做高级营养补品。蜂蜜还是一种防病的良药,有补脾胃、润肺、养肝、解毒之功效。时下,刘高明家销售的蜂蜜都已经接近尾声。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刘高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村民心中,他是一位热情好客、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每逢有人在养蜂出现问题时,他都会耐心地为他们做出解答。
刘高明说:“我们村的谢州发,跟我学了两、三年了,现在他也有三十来桶蜂蜜了,今年他也已经有了成效。周围邻居,只要想养蜜蜂的,我们会大力支持他们,大家一起养,大家都富起来。”
“养蜂业不争田、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把养蜂产业做大做强。”在回来的路上,刘高明、谢州发师徒二人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他们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扩大养蜂产业,计划组建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使全村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实惠,真正让吉利铺“石蜂”飞舞九天,不断“酿造”甜蜜的幸福生活。
“蜂蜜”作为人类祖先最早可以获取到的纯天然食品,也给我们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而提供这样美味的养蜂人,他们做的是最甜蜜的事情,吃的是最甜蜜的辛苦,连回忆都是苦中带甜的。养蜂的技术依靠人与人之间一脉传承,我们期待养蜂产业能够做大做强,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助推群众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