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 | 云南组织主题采访活动,书写云岭大地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的精彩故事

 2022-06-21 16:06  来源:云南发布

近期
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主题采访组
走进临沧市、昆明市、昭通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
中央驻滇及省、市、县4级媒体联动
采访云岭大地各族儿女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的
精彩故事

6月15日和6月17日
《云南日报》头版分别刊发了
两篇“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主题采访
活动侧记

精彩内容如下↓↓

6月15日
《云岭儿女感恩奋进开新局》

夏日,云岭大地青山叠翠、绿意盎然,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5月25日至30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主题采访组走进临沧市、昆明市、昭通市,中央驻滇及省、市、县4级媒体联动,采访云岭大地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的精彩故事。

采访组历时6天,行程1000多公里,深入12个点采访了数十名基层干部群众,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阿佤人民建设美丽家乡、维护民族团结、守护神圣国土的生动实践,展示昆明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新举措、新成效,讲述西南联大在抗日烽火中8年办学的光辉历史,见证鲁甸龙头山镇在废墟上建成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喜人变化。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采访组走进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看到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村村寨寨飘扬。距离边境线仅200米的勐董镇龙乃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佤族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消除贫困、打造边境小康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龙乃村《村规民约》有10条,第一条就是‘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阿佤人民将永远听党话、感党恩,世世代代跟党走。”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说。


资料图 雷桐苏 周灿 摄

去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鼓舞下,阿佤山村村寨寨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成为阿佤人民的自觉行动。如今,位于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核心区的糯良乡班鸽村党建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立足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去年全村实现乡村旅游关联性收入24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新时代阿佤人民奋斗历程中的荣耀。”采访中,沧源县委书记唐兴平说,全县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三好示范县”创建为目标,全力抓实党的建设、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项目建设、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今年一季度,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9%、100.43%,两项指标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



资料图 昆明滇池湿地 崔永江 摄


蓝天白云下,昆明滇池碧波荡漾,星海半岛生态湿地风景秀美,滇池环湖绿道景色宜人。2015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均对滇池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采访组一行沿着滇池畔,探访昆明市推动滇池水质从劣Ⅴ类改善为Ⅳ类,并连续两年保持全湖Ⅳ类水质的治水新举措,采写滇池巾帼打捞队30年如一日保护滇池、见证滇池湖水变清变好的生动故事。


资料图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刘娅娟 摄


在昆期间,采访组参观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西南联大博物馆,详细了解西南联大师生分3路入滇、办学8年,在抗战烽火中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光辉历史。两年多来,西南联大博物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丰富物证资料、优化布展方式、创新讲解形式,在网上开设《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课程,吸引全国110多所高校远程选课、近3万名学生远程在线学习。


美丽新家园,幸福龙头山。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鲁甸地震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他对大家表示,“党中央始终关心着大家。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家园!”7年多来,鲁甸县龙头山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废墟上建起了幸福美丽新家园,灾区群众生活方式发生新变化,产业发展探索新方式,乡村振兴有了新愿景,各族群众幸福生活再出发。


资料图 恢复重建后的鲁甸龙头山镇 柴峻峰 摄


“如今的龙头山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龙头山新集镇,曾经参与了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报道的采访组记者十分感慨。采访组深入采访“地震中消失的村庄”甘家寨涅槃重生的故事,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龙头山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精彩瞬间,以及发展花椒产业、打造旅游小镇、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的生动实践。


资料图 恢复重建后的鲁甸龙头山镇 柴峻峰 摄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踔厉奋发,勇开新局。站在新的奋斗起点上,云岭大地各族儿女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

6月17日

《各族群众不负嘱托谱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云南发展,心系边疆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三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云南发展擘画蓝图、指引方向。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深受鼓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奋力谱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5月25日至6月1日,由中央驻滇媒体、省级主流媒体以及相关州市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展“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主题采访活动。


资料图 祥云财富工业园区


5月25日,采访团首站来到大理州祥云财富工业园区。记者深入项目施工现场、生产车间,采访园区产业布局、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情况。近年来,大理州以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为契机,加快洱海流域产业转型升级,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协同引进绿色制造产业落地祥云集中建园,做强“光伏+新能源”产业链。


在大理市海东新区,工业级5G创新应用(大理)研究院(中国—东盟工业级5G协同创新中心)已经落地。大理州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以工业级5G技术作为突破点,选取旅游、生态、交通、农业、医疗、人工智能等特色产业,建立工业级5G产业示范区,立足于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将大理打造成为区域数据中心节点和产业示范区,形成以大理为技术示范区、立足云南、服务全国、辐射两亚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资料图 大理洱海 张成 摄

5月的洱海,碧波荡漾,风景如画。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白族自然村。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古生村考察时在洱海边“立此存照”,并走进白族村民李德昌家,在庭院中与李德昌一家和当地村民亲切交谈,留下了“记得住乡愁”的经典语录。

资料图 大理市古生村 庄俊华 摄

“这些年来,村容村貌和湖滨环境都得到进一步改善,山清水秀,充满生机。”在李德昌家,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王明玉仔细观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照片,感受着大理7年来的发展变化。

资料图 和顺古镇  刘正凡摄

和顺是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5月27日,采访团来到腾冲市和顺镇,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线开展调研采访。

两年来,和顺镇围绕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标,在古镇保护、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同时,打造了水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起“能行好哲院”,开展“大众哲学大家说”主题活动。

资料图 艾思奇纪念馆

“走进和顺古镇就能感受到它的变化。这里新建了游客中心,提升改造了艾思奇纪念馆,古镇周边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了。”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记者韩帅南感叹,“智慧和顺”建设让古镇服务更便捷、更高效、更有温度。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采访团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了解寨子的新变化和未来规划。“我们看到司莫拉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当地佤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收入逐年增加。”韩帅南说,幸福的佤族村走在更幸福的道路上。

资料图 司莫拉晨景 赵普凡 摄

一次批示、一次会见、一次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独龙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5月29日,采访团沿着怒江美丽公路,深入怒江大峡谷腹地,调研采访独龙族群众生产生活情况。3年来,独龙江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实现了翻一番;“五边五美五化”创建覆盖全乡6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依托百里绿色经济带,积极推广“林+”生产模式,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加快培育独龙江乡旅游产业,全域建设完成跨江跨河大桥32座,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卫生道。

资料图 怒江美丽公路。云南省国资委 供图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独龙江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资料图 独龙族群众在独龙江乡的广场上跳舞 胡超 摄

“独龙族群众生产生活和独龙江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怒江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光明日报云南记者站副站长张勇在采访后表示,独龙江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当地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总书记关心关怀和怒江各族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果。

资料图 独龙江乡孔当特色旅游小集镇全貌。罗金红 摄


通过8天的实地采访,各媒体陆续推出一批饱含真情、鲜活生动的作品。此外,各新媒体平台、网站还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发布了一批鲜活的新媒体作品。

撰文:沈迅 杨艳鹏

来源:云南日报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考察云南 足迹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