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行时 | 同浇“苗寨”团结花 共绘“云中”新美景——彝良县洛泽河镇云中苗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2022-06-22 10: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彝良县洛泽河镇“云中苗寨”距彝良县城、市政府驻地均为30多公里,有农户123户577人,是一个苗族聚居村寨,周边环绕2000余亩草场和900余亩天然林, 2021年8月被确定为昭通市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之一。

自建设以来,彝良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充分调动群众主观创造性、创新性,积极探索党领导共治、乡村互动、多渠道增收、渐进式变美、可推广复制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和乡村振兴新路子,“云中”美景已初具雏形,一个远离城市喧嚣、享受乡村田园慢生活的美景正矗立“云中”,“云中苗寨”团结之花正处处绽放,民族之情必定源远流长。

党的领导“引路”,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力量挺在前沿阵地,把当地群众最广泛最充分地参与摆在首位,由一名县级领导统筹,县、镇、村抽派专人组建专班组,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现场调研指导,形成了专业团队与干部群众共同谋划建设的生力军。突出机制护航。研究制定云中苗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和民族宗教工作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苗寨建设奠定良好组织基础。聚焦氛围营造。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党史学习教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相结合,先后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大讨论,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开展苗寨民俗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组织开展宪法、民族区域政策及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讲座5场次,举办普法、健康、道德、社区矫正等各类讲座20余场次,制作悬挂条幅5条,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以春节、妇女节、端午节等节日为契机,组织党员群众开展业余文化活动,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团队“架桥”,规划齐制、建设齐上。规划时,针对“云中苗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文化资源情况,专班组以现场会、板凳会、围炉会、座谈会等形式反复探讨、研究,干群共绘蓝图,并以“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契机,邀请16名归乡干部,为项目建设出主意,为寨子群众解难题,形成专业团队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谋划示范区建设的生力军,做到纸上有规划,心中有蓝图,确立“云中苗寨”定位。建设前,县政府多次组织寨内群众进行苗族文化传承培训,并对苗族特色器物进行登记造册,将相关物件放入民族文化陈列馆内。依托芦笙、刺绣、蜡染、糍粑等优秀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拓宽“云中苗寨”向外推介引流路径。建设中,以保护生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以工代赈方式给予补助,村民公开推选村民代表组建合作社,对技术工、普通工进行编组管理,每个技术工配备2-3名普通工,短短几个月便完成农户民宿新改建、公厕、咖啡厅、游客接待中心、红砖步道、广场、产业路、微菜园栅栏建设等主体工程,群众以主人翁心态参与,不仅节约资金,更密切党群干群之间的联系,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

社区“搭台”,问题互解、收入互增。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加快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回应群众关切办实事。镇村组织在家党员以“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送教上门”等活动为契机,通过入户走访、征求意见等方式完成“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400余件,有效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促增收。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产业兴旺的基本出发点,积极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社区集体经济与合作社联合开展工作,选送合作社负责人到深圳参加农村CEO培训,县、乡联动开展种养技术、技能培训,拓宽了致富门路。整合周边草山资源,规模连片种植1000亩万寿菊,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打通销售渠道,亩均收益2000元。乡村特色旅游促增收。今年五一开园期间乡村旅游创收7万余元。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收益分配,一个个产业倍增计划在“云中苗寨”悄然孕育和实施,干群携手正朝着“产业强、农民富、生态美”的阶段性目标不懈奋斗前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群众“唱戏”,社会共治、生活共享。坚持抓防控、强治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夯实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美化环境塑形象。县妇联、挂钩单位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操家理屋、家风家教、法治道德等培训,改善不良卫生习惯,引导群众处理好邻里关系,互帮互助、互相尊敬、互相谦让,带领群众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中华民族一家亲”志愿服务活动。在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坚持门前“三包”,做到房前屋后干净卫生、摆放有序,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奉献精神,营造文明、卫生、整洁有序的乡村环境。传递美德扬正气。始终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风尚,大力弘扬“孝善和俭”文明新风,倡导崇德向善,厚植淳朴民风。在花圃、院墙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村民利用自身园林工作经验和蜡染技能参与设计、绘制、施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花圃、院墙、步道中,让民族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融合。如今,家家户户和睦相处,人人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在苗寨蔚然成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新风烙印在每个村民心坎上,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强化治理促和谐。为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社区明确一名宗教干事主抓民族宗教工作,完善民族宗教工作责任制,全力维护宗教领域和睦和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把村规民约作为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扎实推进村民自治,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体系,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100%。结合“政法干部挂千村、乡村振兴法制行”等活动,开展“敲门行动”、做好“送法上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良好安全的政治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

来源:昭通市创建办整理

校对:胡远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族团结 创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