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诗散文的拓荒者和守望者——读《淡墨诗散文选》及其相关论文

 2022-06-21 09: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作者简介:凌之鹤 原名张凌,诗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滇中文学》主编,《大益文学》签约评论家。16岁发表处女作,著有《醉千年:与古人对饮》《独鹤与飞》《为文学祭春风》等。


坦率说,我原来对诗散文这一说法心存疑虑,甚至一度固执地将这种迄今仍无文学地位(至少在国内权威的文学理论层面上)的文体简单归为“散文诗”,直到认真、系统地阅读了《淡墨诗散文选》及其相关论文,我才恍然意识到,诗散文确实是一种昭然存在的文体。它是介于散文和散文诗之间,与散文和散文诗有着文脉渊源又有其鲜明特征、独立的新兴文体。与散文诗经历漫长曲折的发展后才获得文体认可的命运几乎相同,诗散文也正经历着相似的文体确认和文本验证过程。遗憾的是,诗散文作为一种别具文学审美追求的文体,却鲜有知名的写作者和成熟可观的文本。淡墨作为中国诗散文的探索者、倡导者和守望者,以一己之孤勇和一生之执着追寻,硬是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构建上,在当代文坛树起了一面令人瞩目的诗散文“大旗”。

淡墨,本名陈朝慧,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人,1938年4月生,196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在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包头师范专科学校和云南师范大学任教,曾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淡墨长期从事散文、诗散文创作,已出版《大峡谷之恋》《淡墨散文选》《守望者的麦田》《淡墨文集》等多部作品;其单篇作品曾入选10余部选本,《淡墨散文精品选》获西部散文奖;《淡墨诗散文》荣列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是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诗散文文本。看淡墨的创作成就,其最具文学影响力,也是他平生引以为自豪的是诗散文。他在长期的诗散文创作实践中,对诗散文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钻研、探索、思辨和总结,最终以《论什么是诗散文》《诗散文概说》《验证诗散文》诸篇雄文高论,集众说之精华为一家之言,有效构建了诗散文的一个理论体系。淡墨认为,文学作品中诗意的层次,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层次;在文体写作上,从散文到诗散文,是一种文体生命的生长和提升。

一、诗散文的源头与发展现状

诗散文是源于西方文学的一种文体,自20世纪80年代获译介引入国内以来,一直仅在少数作家、学者和读者中缓慢“推行”,对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它至今仍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文体概念。正如淡墨所说,傅德岷是国内诗散文研究的先驱。傅德岷是散文理论家、作家,1986年,在《散文诗世界》第4期发表了《应当正名的散文品种——诗的散文》;1995年,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了《论“五·四”时期诗散文的创作》,这两篇文章在文学界均引起过较大影响。他在2008年出版的专著《外国散文流变史》中,对东欧(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及法国、智利和印度诸国著名的诗散文大家及其作品,都有精辟的简论。

在论述法国散文的第6节《贝尔特朗、波德莱尔、兰波的诗散文》中,傅德岷开篇即说,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阿·贝尔特朗(1807—1841)是诗散文的创始者。这位“苦命”、英年早逝的诗人出版的《夜之卡斯帕尔》这部“神秘而光辉”的著作,是他唯一的诗散文作品集,被后世称为法国的第一本诗散文。贝尔特朗在21岁时就完成了该书,后因出版商拖延,折腾了14年之久,才在其挚友雕塑家大卫·当热的帮助下得以面世。该诗集全书共7辑,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独创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中世纪的生活。因为该作品中有浓重的黑夜场景,充满妖魔鬼怪等意象,成为人们反复探索的一部“魔书”。贝尔特朗独创的诗散文这一新文体,对后来的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马拉美和兰波等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象征主义诗人的先驱沙尔·波德莱尔曾向朋友坦承,他是在至少读了《夜之卡斯帕尔》20遍以后,才尝试写同类之作的。波德莱尔在写作《巴黎的忧郁》时,一度以贝尔特朗描绘古代风光的艺术形式来描写“一种更抽象的现世生活”。波德莱尔为此给诗散文作了最初的界定:“它富有音乐性,却没有节奏和韵脚,相当灵活,对比相当强烈,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般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献给阿尔赛纳·胡赛》)

傅德岷研究认为,诗散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译介到中国。最早译介者是刘半农,他先后译介了印度诗人泰戈尔、乃朵和俄国诗人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为中国现代诗散文提供了借鉴。郑振铎在《论散文诗》中总结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散文诗创作后指出:“有一种论文或叙述文,偶然带了些诗意,我们称它为诗散文。”冰心在谈及其创作时也曾说过,她的《繁星》《春水》不是诗,“我以为诗的重心,在内容而不在形式。同时无韵而冗长的诗,若不分行来写又容易与诗的散文相混。”由此可见,诗散文在“五·四”以后在实践和理论上就得到了肯定。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巴黎的忧郁》一书的翻译者亚丁在1983年第11期的《读书》上发表文章称,《巴黎的忧郁》是诗散文而不是散文诗。随后,傅德岷、淡墨、陈剑晖、贾宝泉和马旷源等人对诗散文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1998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外国名家的《诗散文》。2008年以来,内蒙古的《西部散文家》、昭通的《乌蒙山》、成都的《青年作家》、云南的《文苑》等文学杂志都以诗散文为栏目或主题,发表了大量的诗散文作品及相关评论,为繁荣诗散文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此后,关于诗散文的研讨、出版和理论创新,在国内文学界(尤其是知名网络论坛)也获得了相应的影响和一定共识。

二、淡墨诗散文的理论贡献及创作影响

淡墨曾经多次表示,他十分喜欢诗散文这种文体,认为诗散文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唯一方式。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和创作诗散文,并以“为中国提供一个诗散文的文体文本”为抱负,在新浪网开设“淡墨的诗散文”主题博客,并在多家知名网络论坛持续贴出诗散文作品。在坚持创作诗散文的同时,淡墨承受着巨大的孤寂,还潜心着力在理论上思索诗散文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诗散文创作的主张和构想。2008年以来,他先后撰写和发表了《论什么是“诗散文”》《诗散文概说》《验证诗散文》《诗散文的渊源》《诗散文的历史与现状》诸篇论文,为诗散文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如今,在“百度百科”里搜索,有“诗散文”“陈朝慧”“诗散文作家淡墨”“淡墨散文选”和“当代中国名家典藏:淡墨诗散文选”5个词条指向淡墨及其诗散文著作。

淡墨多年来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探索诗散文创作和建构诗散文理论,引起了文学界和读者的关注,也赢得了一些批评家的认同和加持。淡墨的诗散文,尤其是《淡墨诗散文选》出版以来,获得了众多专家学者和读者的欢迎和好评。马旷源在研读《淡墨散文选》后,认为该散文集具有诗散文的品质,便撰文在文坛率先界定淡墨的散文作品为诗散文;张运贵撰写《淡墨:一个不该淡漠的诗散文作家》,在理论界力挺淡墨的力作;傅德岷高度肯定淡墨诗散文创作的成果,称“《淡墨诗散文选》更是他文本意识自觉化,题材多样化和系列化,艺术手法成熟化,文体文本实证化的标志,是他完善和彰显诗散文这种文体的一大贡献。”(《序:诗散文的开拓者》);“近一百年前,我们的文学前辈谈论过诗散文,但这个概念已被遗忘”,贾宝泉感叹,“淡墨先生从文学史库里发掘了出来,并使之在近二三十年里接受砧杵打磨,除锈抛光。他既创作它们,又回护它们,结集出版即回护的一种方式,百余篇作品放在一起就显示了力量:中国散文有这样一个类,中国文学有这样一个类,人类精神有这样一个类”(《以一己之诗人性建造天堂》);周彦文以长篇评论《谁在拯救散文的诗性——以读者立场看淡墨诗散文》,从散文诗的角度充分肯定了淡墨的诗散文在坚持和弘扬散文的诗性所作出的贡献;雪川主编的《诗散文的灯光》,共收入研究淡墨诗散文的评论和论文72篇。此外,还有不胜枚举的各种论文,都从不同的艺术角度、不同的文艺观和诗学视野,对淡墨诗散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对诗散文的文体文本和诗散文的相关理论作了充分肯定和具体阐发。值得注意的是,张佐邦、高徽南主编的《基础写作教程》,在“散文的种类”中,编著者将诗散文列为散文中的一个品类,并对诗散文的概念作了界定和描述,还专门列举了《淡墨诗散文选》,并指出“诗散文的概念是由淡墨、傅德岷等学者近年明确提出的。”这足以表明,淡墨的诗散文及其(在国内)所开创的诗散文文体正式进入了高等学校的教材。

毋庸讳言,淡墨长期以来对诗散文这一文体文本的默默坚守和深情书写,其执着的文本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本身就是对中国诗散文兴发的一大贡献。在我看来,淡墨关于诗散文的学术探索和理论概括,无疑是其最大的贡献。淡墨在经过多年的诗散文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后,充分总结、借鉴前人的诗学成果,大胆革新文学观念,不畏文学权威,以“比较文学”之方法论,浪漫而自信地提出了诗散文理想的定义。为了全面、准确而清晰地阐明这一定义,我将其主要观点和诸多散论整合集成如是:诗散文是诗和散文嫁接出来的一个文学新品种,是散文诗的生长和延伸,是散文诗意化的结果;诗散文既有散文那种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特征,又具有诗意的内核,它不是生活现象的罗列和浅层次的简单书写,而是对生活诗意的精神呈现,它长于写意,不但强调生活事件的真,更强调内心生活的真,追求一种内宇宙与外宇宙的和谐;诗散文是散文和散文诗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其诗中有文,文中有诗,诗和散文是散文诗和散文的两个极,散文诗向诗靠近,诗散文向散文靠近,无论从总体构思上来看,还是从章节韵律上来看,它都具有诗的特质,即便在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方块汉字都应该闪耀着诗的光芒。总而言之:“诗散文是一种独立自在的文体,它自成宇宙,自成体系,它无须信赖谁,它不是缠绕在大树上的凌霄花,它自己就是一棵树。”

三、淡墨诗散文艺术简评

淡墨是诗散文创作的探索者、倡导者和坚守者,诗散文是他文学创作中最具艺术影响力、最具生命活力和最受读者追捧的重大成就。一部《淡墨诗散文选》,是其诗散文创作实践的智慧结晶和艺术高光所在。该选集近30万字,有《燃烧爱情的高原》《人生与自然的随想》《彩云之南》《云雾里的乌蒙山》《屐痕处处》《生命精神与梦幻之旅》等11辑,其中《情系红土地》《走进滇西》《怒江》《打开春天》《乌蒙山月》《故乡的孩子们》和《大峡谷之恋》诸多广受读者喜爱的名篇,有的被列入中小学阅读教材,有的进入一些省份的中高考试卷。

淡墨的诗散文,诗意盎然,情感丰沛,思绪飘逸,既富有崇高的美学价值,又深具厚重的人文情怀,可谓文采斐然,风流蕴藉。其文字花团锦簇,清词丽句如乱花撩眼,令人目不暇接;其精彩的段落如风中飘拂的丝绸绢帛般华丽柔美,缠绵温婉,读来难免令人心旌摇曳,星光般散落其间的哲思妙语,又予人启迪,让读者瞬间豁然开朗,倍感心灵熨帖。淡墨的诗散文多取材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他擅长运用比喻(明喻、暗喻)、拟人、象征、通感诸多修辞艺术,巧妙引用现代歌谣和化用古典诗词,以此增加作品的文化含金量并提升其可读性;他的诗散文旨趣丰饶而高扬人文精神,是爱的真诚呢喃,是心灵的自由歌唱,是灵魂的清高独白,得深林鸟鸣之雅韵,有空谷幽兰之风度,散发着一种欢悦自然的“赏心”之美;其书写旨归皆指向人生之意义、价值,融会贯通自然生态和人文之美,他满怀激情歌颂青春、赞美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生与生命的无比热爱。他的很多篇章,细究起来,昭然是对古典风雅情怀的现代书写或对现代浪漫情怀的古典呈现。

淡墨曾慨然放言:“积一生之守候,用毕生的精力去探索,成就诗散文较完善的文体文本;以神采飞扬的文笔书写云南最独特的高原人生。”幸哉,荣登耄耋之年的淡墨,以其高昂的创作热情和丰硕的创作成就,早已实现了他此生这一宏大的抱负和光荣梦想。他以生花妙笔,不仅写出了七彩云南高山、大江和少数民族的独特性格,而且以深情美意传神地描绘出红土高原的绚丽多姿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景。傅德岷说,《淡墨诗散文》是淡墨用情感和生命孕育出来唱给生他、育他的母亲——高原红土地的苦恋之歌,也是他对人性的探索和理性思考的人生记录;作者以现代意识去审视生活,表现了高原人的希望和生活的搏动,折射出时代的侧影;他还从复合的文化心理意识去渗透,把对于哲学的、社会的、人生的、历史与现实的思考,熔铸在高原的人、事、景物里。傅德岷称其诗散文的艺术视野广阔,“具有雄浑深沉、含蓄隽永的诗化风格”。我深以为然。淡墨礼赞云南先祖创世纪的神话和歌唱古滇国杰出人物的动人传说,以赤子之心倾情书写云岭山水和三迤大地风物的诸多佳作,既是献词、颂诗、赞歌,亦堪称“文学云南”中响亮又惊艳的文化名片。

我在研读《淡墨诗散文选》时,曾发过一条微信:“阅读某位非著名作家的美文时,我为何思绪万千、神魂飘逸?莫名的兴奋、激动,起而徘徊,吟之诵之,忍不住拍案叫绝!今人文章居然还能让我这样一个知天命的资深读者倍感惊奇、痴迷,感觉如出己手。话说,有人能想象和猜测到我读的是谁的大作呢?”此微信瞬间获多人秒赞,意外打开一众好奇心,很多作家朋友跟帖评论,最后自然也不敢妄下结论。淡墨诗散文之美,诚非三言两语能说清道明。不妨换种简单又形象的说法:如果你是一个像我一样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那么,我告诉你,你在阅读淡墨的诗散文作品时,绝对会如我一般,用红笔在每一页上画满波浪线,在书籍的空白处写满批注。

为感受和领略淡墨诗散文的艺术魅力及其个性,此处仅对他书写几位女性历史人物的诗散文作一鉴赏性简评。淡墨对女性的人生与命运有着超常的理解和非凡的审美。在《东方女人花》一辑中,他对中国古代几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著名女性都有着诗意的赞美和理性的评判:他称《霸王别姬》是一曲充满了悲情而又极富个性的爱情挽歌,赞赏虞姬“她那样刚烈,那样风风火火地上演青春和爱情,让情感在刀光剑影中闪烁,让爱恋在血与火中升华,让爱情的花朵开在马蹄坑里,让女人活成战争中的美丽”;他心疼李清照的孤寂,感叹“一个女孩子,到了用剪灯花来消磨寒夜的时候,那日子便十分惨白了”“唉,做女人实在比做诗人更难”;他为传说中遁入佛门后又自沉莲花池的一代美人陈圆圆抱憾,“人们都说她的一生是一曲风流歌,可美丽和风流全是她的罪过”,当她决绝赴清澈之水求清白之死后,“她的一生是一个无所谓动人不动人的故事,至此却有了一个揪心的结尾”;他可怜孟姜女这个眼泪流得最多的弱女子,彰扬其贞烈美德,因为她的泪水,“人性,终于将罪恶和暴虐冲开了一个缺口”“因为这溶解了爱与恨、溶解了勇敢与执着的泪水流得太多、太多,那沉重的真理和正义、那不死的爱情才在这泪水中浮了起来”;他认为女人什么都可以不要,但不能没有青春和美丽,而“慈禧叶赫那拉氏就是一个把美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女人”,批判她用美整治男人,用美贴近皇权,嘲讽她让神州所有的辫子都臣服,创造了一个凤飞在龙之上的历史,断言“她是皇权、独裁,又混血着巫婆和恶魔的化身”。这些诗意丰盈、观点鲜明,承载着非凡女性传奇人生的短章,悲情氤氲而壮怀激烈,非具英雄气者不能作如是观,非大丈夫不能发诸豪放妙论。

作者:凌之鹤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