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2-06-10 15:55当凤凰花开满了路口,当青春纪念册写满了回忆,六月初的校园,夏至未至,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如约而至。
8日,正在四川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学院,在学校招聘大厅内向教师、学生、企业负责人了解企业招工的需求和毕业生签约率等情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总书记称它为“永恒的课题”。“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好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
嘱托毕业生:转变择业就业观念
就业,事关青年的人生选择。在宜宾学院,习近平总书记对同学们说,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一颗平实之心,一双勤劳的手,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出契合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的选择。
“得知你们118名同学毕业后将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我支持你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2020年7月7日,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
半个月后,总书记前往吉林考察,在一汽集团研发总院同几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亲切交流,勉励广大高校毕业生“改变择业观、就业观,找到自己的定位,投入踏踏实实的工作中”。
择业中有家国情怀,就业中有远大理想。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习近平同志,用实干的青春做出表率。
1984年夏,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邀请暑期返乡的正定籍大学生座谈,谈到大学生报效国家的多种选择时,他表示,“基层更需要大学生,更需要人才”“我觉得在基层很充实,有干头儿”。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同学们要有正确的择业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端正择业观念,精准定位,在社会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一次次交流,一句句嘱托,承载深情与厚望。
要求高校: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毕业与就业,一头连着院校,一端连着职场,既牵动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关乎经济运行的稳定。
“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闽江学院考察调研时深刻指出。
向前追溯,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曾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6年时间,却是影响深远,他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成为治校兴校的根本遵循。
“十四五”时期,结构性就业矛盾将成为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让供给与需求更匹配,才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为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宜宾学院川茶学院、竹学院等特色学院先后成立。去年7月,宜宾学院召开2021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创新发展大会,有效衔接起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走出一条“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融通创新、共建共享”的发展之路。
“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增强毕业生适应市场和社会实际需要的能力,高校是桥梁,也是纽带。
希望用人单位:努力稳定就业岗位
当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宜宾学院招聘大厅时,民营企业招聘宣讲会正在举行。
总书记曾说:“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经济发展。
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20年3月,在浙江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家中小型民营制造业企业,听取生产经营及复工复产情况介绍,他指出“企业正常生产就能保障国家经济正常运行,就能给大家创造就业机会”。
关爱员工,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2020年7月,新冠肺炎疫情给很多市场主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希望:“要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员工健康,同员工携手渡过难关。”
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不仅要巩固存量,还要扩大增量。
2020年全国两会政协联组会现场,总书记强调:“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突如其来。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脱颖而出。”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到把“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正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新选择、新机遇。
新的赛道,青春潮涌,奋斗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