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6-07 10:07窗外凉风习习,室内空气清新。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似神游、似沉思,宁静而悠远,仿佛不曾来过,又似乎一直都在,一切都是那么地和谐自然。他还是他,未曾改变,唯一在变的是时间。
看着窗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任由思绪在空中飘荡。电闪雷鸣之间,思绪飘到几十年前,之前所发生的一切浮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云贵川交界的威信县红色扎西小镇,在小镇东北几十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小山村,村中山峦高低起伏,山上长满了叫得出名的和叫不出名的树木,有的到了秋天会落叶,有的四季长青。山脚下静静地淌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河底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铺满河道,成群结队的小鱼小虾在小溪里欢快地游弋,溪边绿草茵茵。
到了夏天,小溪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享受着小溪带来的凉意,洗够了就爬上溪边的大石头晒太阳,晒热了又一头扎进小溪里,周而复始,无比欢快。有时在闷热的夏夜,孩子们也会到小溪边戏水。小溪两旁是一片稻田,夏季的夜晚非常的美好,鸟栖虫鸣,蛙声一片,到处萤火点点。
到了秋天,溪流两旁的稻子成熟了,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金黄,微风轻轻一吹,那一片金黄跌宕起伏,仿佛一个金色的海洋,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稻香。这时河里的鱼儿也长了肥膘,抓上几条鱼或清蒸或红烧,一家人围着桌子其乐融融地享用。也正因为如此,这里被人们誉为“鱼米之乡”。
小山村的山上山脚,稀稀拉拉住着10多户人家,墙是泥坯墙,屋顶是茅草盖的,他们每年都要割茅草翻盖。屋檐低矮,门也矮小,进出必须把头低下,以免碰到头。屋内光线昏暗,一年四季全靠煤油灯照明。连接村(镇)的是一条沿溪弯弯曲曲的泥巴路,要置办点生活用品需翻山越岭走上两三个小时。山村的生活很朴素,村民的思想纯朴、老实善良、热情好客。由于交通不发达,生活拮据,一套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给老三穿,一件衣服补了又补缝了又缝,虽然补丁很多,穿在身上心里无比开心。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政府号召村民出义务工修建公路,炸药由政府采购提供。村民们吃过早饭,带上工具走到施工地点,顺便带上一点干粮和水。先把路基挖平铺上石块,一段一段地向前推进。就这样,一锄一锄、一錾一锤,一条宽阔的马路向着边远地带延伸。随着一条公路的竣工,村民们开始购置车辆。鸡鸣时分,客车从乡村出发一路颠簸,经乡集镇到达县城已近中午,下午又从县城回到村里,已是熄灯时分。山村里人家附近树木比较多,做饭取暖时都用柴火,每家每户的院坝里都堆放着高高的柴堆。公路修通之后,人们的取暖又多了一种方式:地上挖一个坑,做成一个灶,放上煤能暖上一天。从家到公路还有一段泥巴路,晴天还好,一下雨就非常泥泞。购一车煤,省着点够用两三年,但运煤汽车只能将煤炭下在离家较近的公路边,只能靠人工搬运回家,一早上最多运4趟,因为吃过早饭还要下地干农活。村里人很纯朴,某家买煤,只要煤一到,不用主人叫喊,邻里就会主动来帮忙,很快就能把煤搬完。每当有客人来到家里,主人非常热情放下手边的活儿同客人聊聊天,快到饭点,主人还会盛情邀请客人一起用餐。交通畅通之后,茅草屋慢慢变成一座座石墙瓦房,墙体高了许多,门窗也开得更大,不用担心碰着头了,白天屋内也不用点煤油灯了。户与户之间的小路也由原来的泥巴路铺成了石板路,走起来舒服多了。
家家户户喂猪养鸡,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有的人家喂养水牛,只为农忙时节犁地耙田。到了春耕的时候,山上山下的田地里,村民们都在忙碌着,一边耕作一边心里默默祈祷风调雨顺,秋天有个好收成。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来到21世纪,国家对乡村公路和户户通的道路重建加宽。公路变成了水泥路,再后来修成柏油路;户户都通水泥路,穿着布鞋到外面溜达一圈回来,鞋面鞋帮干干净净。村民已经把自家房屋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楼房,家里整洁明亮,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高铁修进了山村,虽然只预留了一个小站,但村民仍无比兴奋。
村里迎来了大变天,改台地筑梯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看水不是水,看水还是水,时代在进步,岁月在变迁,科技在腾飞,乡间道路越来越便捷,任何事物都在发生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乡邻之间那种互帮互助、热情好客的风俗从未改变,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坚守的风土人情。
作者:饶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