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6-02 11:13当下,我最担忧的事情是文化贴近的“放空”。毋庸置疑,当“乡土”“乡愁”成为一些作家用以敲开“宏大叙事”后花园之门的时候,我选择的是脚踏实地书写乡土、践行乡愁,让笔下的诸多小人物灵光闪现,铸就一块厚实的诗意屏障。《走访笔记》中的“走访”,是事实,不仅仅是交谈、看望、检视,更多的是一种感情的融入、理想的融入、命运的融入。无论是广大贫困群众,还是广大扶贫干部,“走访”这一事实的核心是心灵的对望。
通过走访,打开彼此内心的枷锁,呈现海阔天空。我用诗歌记录的一切,很多时候比表册更能深入实际。在《走访笔记》中,我写到了贩夫走卒,在滂沱的诗意中成为一条农村的“钢铁长城”,他们在蹒跚的行走中用淳朴和善良支撑起“下游的命运”。我相信不会有更多的人去写“走访”,因为它完全不具备这个世界的流行要素,我只是想开辟一个重要的领地,把行走的范围缩小到“驻村”这一细小的行为。
我生活在乡间,习惯与大地上最不稀奇的事纠缠,终日沉溺于残缺不全的民间习俗中,像一个农民一样不紧不慢地迎接每一个节令,在城乡一体化的缓慢进程中等待一首诗的临幸。在乡间,我看到了令我沉迷的各式各样的民俗礼节和能让人笑出眼泪的一出出闹剧,于是我写下。
我始终在意“尹马特色”。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及事进行开掘和再造,让一直生活在“乡下”的我在坚持诗歌乡土精神的基础上,用不同的节奏成就诗歌的律动、隐忍和通透,让作品具有阅读上的“感官性”。同时,作为钟情于讲故事的“段子手”,我更注重构筑诗歌情节的视角现场感,让我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戏剧冲突效果。所以,我在借力“真相”呈现事实图景的同时,也试图将写作线状化、溯流化,使其成为一种谈笑式写作。
作者:尹 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