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一个村庄的“六大战略”之城乡融合篇:陈家营不断延伸的幸福愿景

 2022-05-29 14:18  来源:昭通新闻网

陈家营的湖光山色。 

五月,万物生长。

宽敞的村组公路通向村庄的四面八方,家家户户三层半的小洋房前的小花园里,灿烂的格桑花迎风摇曳,各类绿植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

地处昭通城南10公里的陈家营自然村,是昭通城乡融合发展之花绽放在乌蒙大地的小小缩影。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在历经几次转身后,悄然崛起。

秦绍国,昭阳区永丰镇元龙社区居委会委员,他还兼任着陈家营自然村的居民小组长。这个“80后”男人,在浙江省打过工,四处漂泊后,挣到第一桶金的他,带着妻儿回到故乡,在这里赶上了昭通大抓发展的机遇。

吃完晚饭,秦绍国沿着小广场走一圈,顺便查看一下村里刚规划栽种的桂花树,每家每户是否已经种下?路上,他遇到匆匆从城里务工回来的乡邻,他们或骑摩托车或开车。“老表,你吃饭没有?”“吃过了,你们忙着去整饭吃!”

村民将车停在自家门口的车位上,匆忙上楼……不一会儿,村子里到处飘着饭菜香,有几户村民家中还不时传出阵阵音乐声。

傍晚,老人们陆续出来闲逛,他们人坐在广场旁边的凉亭里唠嗑。秦绍国从店里搬出音箱,音乐一起,村里的妇女慢悠悠地赶来了,广场舞即将开始……

不到千人的村庄,产业是当地发展的支柱和动力,产城融合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是推进城镇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为筑牢发展基础,陈家营自然村在不断探索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陈家营“富春山居图”。

对于不断发展进步的村庄来说,人的身份是最根本的问题。“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定义是横亘在村民心里的一个结。多年以前,陈家营自然村条件艰苦、经济贫困、交通不便,每个村民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庄稼人”这样的表述是唯一的称谓。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融合的帷幕逐渐拉开。城市户口在最初仍是最吃香的,招工、招干等就业的门槛是最真切的体现。随着国家二孩、三孩政策的实施,国家对新增人口和以前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落户的人口全面进行登记,从户口簿上的称谓就可以看到城乡的发展变化:农业人口、城镇居民等。

回乡创业的秦绍国在村口修建了一栋房子,他利用之前在浙江打工攒下的人脉,经营起门窗生意。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带回辛苦挣来的血汗钱给父母妻儿安置新家,修建房子的人很多,秦绍国的门窗生意也还不错。

返乡修建住房的村民很多,却因历史原因无法按照要求进行正常修建,大家经常为此事感到苦恼。就在那段时间,永丰镇决定启动一批美丽乡村工程,陈家营自然村成为试点之一。

2015年8月7日,这天值得铭记。村民推举出代表,将建设、发展村庄的想法进行汇总,形成了一个商讨意见:由政府统一规划一片空地进行集中修建;对土地全面进行清理,按照人口基数,在保证建设用地后,剩余土地进行再次公平公正再分配;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资金;建议镇、社区、村民小组出面,帮助村民协调解决一定的无息贷款支持村民建房;村里要对道路、公共文化设施进行规划建设,村民不得违反建设规划……

这些意见涵盖了很多内容,包括房屋拆除问题、资金问题、规划问题、新建房问题和相应的后续问题,在经过现场宣读后,大家当场在那份意见书上签名、按下手印。

这份意见书与当时昭阳区推行的农村风貌改造政策基本契合,在进行一些修订后,陈家营自然村风貌改造的方案“出炉”。

按照陈家营自然村的人口构成情况,上了年纪、没有多少文化的村民最关注以后的生活怎么办,中青年人却最关注村子以后的定位和自己的发展,年纪尚小的孩子只能在七嘴八舌中通过网络搜索构想村庄的模样……意见书上报后,村民的讨论还在继续。

千人之村,意见不一。镇和社区领导干部迅速召集各方继续讨论,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遵循法律法规的原则下,统一将村民土地进行调差核实后,确定按照之前的土地承包人口进行调整分配,划定核心区统一建房,规划村庄主路为9米宽,自建房距离道路4.5米,将集体土地统一规划建设文化广场、村活动室等公共场所,村民除了留少量菜地外,一些距离村庄较远的土地将作为产业园区用地,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大力引进有资金和实力的企业,进行系统的产业开发。

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

历经几年的发展,陈家营自然村迎来了大的飞跃——借助大山包一级公路建设,镇、社区对陈家营自然村的通村公路进行了规划修建。如今,一条条宽敞的柏油路直接通往村子里,经过规划后连接家家户户的村组公路宽敞、整洁;通过招商引资,伯格勒牧业、田源苹果种植园、天成草莓园等绿色生态产业纷纷入驻,目前发展态势良好;陈家营自然村率先脱贫出列,通过系统的规划,村庄欣欣向荣,正借助乡村振兴的新一轮东风,结合昭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进一步在细节上进行全面完善,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

随着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陈家营自然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也不断改善。在村庄的入口处,居民用当地特有的石材制作了一个村庄的标志,鲜红的“陈家营”三个大字喜气洋洋地矗立在村庄入口。漫步在广场上,之前脏乱差的现象不见了,地上的烟头、纸屑没有了;悠闲的锦鲤在池塘里游弋,三三两两的老人在夕阳下漫步;不远处,牧场里的牛儿在叫唤,草莓园里鲜艳的草莓长势喜人,苹果园的果树披上了新衣。这里曾让人最为头疼的社会治安问题得到解决,这个悠闲亦或忙碌的村庄,到处散发着人间烟火气。

秦绍国的房子就在广场附近,他在一楼开了一个超市,店里商品种类齐全,从超市的营业额可以看出村庄的消费能力在持续上升。这段时间是淡季,但超市每天的营业额不低于1000元。村民购物已经从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品向高质量的商品转换。春节期间,这个超市每天的营业额均超过20000元。村民购买能力的提升,印证了这个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如今,很多村民的户口簿上, “农业人口”已经变成“居民人口”,但很多人对这一称谓的变化并不那么关心。“管他什么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只要我们吃得好、住得好,下一辈有发展,这些都不重要!”村民蔡鹏乐呵呵地说。

目前,昭通正在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人民群众在城乡深度融合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昭通日报记者:杨明/文  毛利涛/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