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网评|扎根生活的劳动课 值得提倡

 2022-05-20 15: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日,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根据不同学龄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新方案一出台,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点赞和支持。

《课标》规定,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笔者认为,劳动课的设计整体上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立德树人理念,以及“任务型和项目式”的学生中心教学理念;劳动课的回归,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劳动课程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其特点是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做事;跳出书本和黑板,观察自然和社会。这对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的中小学生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会自觉自愿地主动劳动、喜欢劳动,有助于逐步提升自理能力。正如有的家长所说:“义务教育注重劳动课很有必要,让孩子们学会爱劳动,懂生活,培养勤劳朴实的好品德。煮饭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学会了生活技能,真的很好。”

劳动课程设计共有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其特点是日常劳动实用性,比如整理与收纳、垃圾分类;生产劳动多元性,比如种植、养殖和手工制作;服务劳动公益性,比如参与社区建设。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劳动课程的主体是学生,无论是执行任务,还是实施项目,都需要学生主动“前进一步”当主角,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而老师是“后退一步”当配角,适时给予指导和支持。适当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体会,更有助于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劳动中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提高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诚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学校生活要与校外生活相契合,不要让学生与外界脱节。劳动课在义务教育中的回归,让中小学生从单纯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兴趣,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者:雷桐苏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