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8-12 17:57昭通新闻网讯(通讯员 罗 珩 李志鑫 杨全伟)“县法院挂钩帮扶以来,全力以赴、因地制宜地做好了全村和每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规划。工作队在钟副院长的带领下,当好政策的宣传员,对我们村组干部宣传好了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和知识,以党建带扶贫、扶贫助党建的要求,全力推进工作开展。作为总支书记,我要与第一书记相互配合,确保龙坪村在2016年脱贫出列,保证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吉利镇龙坪村村总支书记谢昌桦动情地告诉记者。
位于大关县吉利镇东部的龙坪村,是大关“v”字型地貌中最具典型的代表之一。周围群山怀抱,云遮雾绕,景色迷人。因地形像一条蜿蜒盘旋的长龙而得名叫“龙坪”。龙坪村共有国土面积17.5平方公里,耕地2250亩,林地12440亩;辖19个村民小组776户2992人。
县法院自挂钩扶贫龙坪村以来,派出常务副院长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一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和一名年轻的骨干同志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实现老中青的有效结合。他们走村入户,真帮实扶,或争取上级资金、或现场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与群众建立起了不可割舍的感情。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让龙坪村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人均收入稳步提升,真正地让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农庄秀起来。
抓实贫困户精准识别,确保对象精准。县法院多次组织人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入户调查,采取“五查五看”方式,对全村184户722名贫困户进行了无遗漏评议。退出36户78人,新纳入29户78人。按照“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贫困户信息定期进行更新统计,切实做到数据准确,逻辑合理。按时完成了云南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昭通市扶贫大数据平台等信息化管理系统。
抓实扶贫帮扶规划,确保精准施策。充分结合整乡和整村推进项目,不断打造符合各个片区贫困情况的成规模产业计划,初步形成高山片区发展方竹、红杉种植和黄牛养殖产业;高二半山区发展核桃、板栗种植和能繁母猪产业;二半山区发展无筋豆、脐橙种植和稻田鱼养殖产业;河谷地区发展甘蔗、李子、樱桃种植产业。并对贫困户环境改造进行了规划,确定通过“五改”方式,对贫困户进行房屋亮化、户间作业路连接、畜圈改造、院坝洗涤池修建和太阳能安装。协调争取到61户73.2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00万元人畜饮水改造工程、50万元农业开发项目、3万元农村文化广场修建资金,自筹解决工程缺口资金3万元。
抓实因户施策,确保如期脱贫出列。针对全村184户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在全面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以“七个一批”帮扶措施为基础,制定每户帮扶计划,确保如期脱贫出列。针对车田、干田、大田地质隐患点,槽湾、岩口、干河、三岔处于高山、交通不便、居住环境恶劣等情况,在干田、南坪、坪子征地30.5亩,对95户进行集中安置。整合建设资金485万元,改善集中安置点进场公路、场平等难题。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大中专职业学院在校学生进行“雨露计划”帮扶,动员未被高中录取的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接受技能培训。积极争取民政救助资金开展社会救助,由干部职工自筹资金5300元设立临时帮扶资金。贫困户舒永友的妻子被烧伤后,院党组亲临看望,送去慰问金1000元,全院干警踊跃捐款3000余元。
抓实日常工作推进,确保与村“三委”紧密配合。坚持事事与村“三委”共商量、共研究、共推进。积极配合做好换届选举工作,选齐了干部,配强了班子。参与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两学一做”,有力地实现了扶贫开发与党建工作双推进,抓实了工作,增进了同志之间的感情。
如今走入龙坪村,无论你问起谁,没有不知道驻村扶贫队的,他们的口中,都是满满的感激之言和浓浓的感激之情。
兰坪村民小组长李文均告诉记者:“大关县人民法院帮扶挂钩我们兰坪村民小组,我们作为安置点建设重点,群众一开始不支持,钟队长带领村干部下来一起走村入户做通群众工作,建设易地安置点,特别对贫困户很关心、很支持。他们对群众脱贫工作负责,感谢他们的帮助。”
“我们这个文化广场去年就已经启动了,但是一直是没得资金,上面的挡墙做得一塌糊涂。后来法院在这点驻村以后实施精准扶贫,挂钩帮扶,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给我们争取了项目,争取了资金,就把上面那些不合格的、垮掉的挡墙重新做。广场搞好以后,我们农闲没得事的时候都来这点唱哈歌跳哈舞。我们这点又都是彝族,以后我们在这点举办一些重大的民族活动也方便。”说起村里的变化,湾子村民小组张泽先打开了话匣子。
谈起扶贫工作,驻村队员们更是头头是道,似乎早已忘记了辛酸和汗水,表现出来的只有干劲与坚持下去的信心。
“今天是劳动节,听说单位上的同事们放假3天,但我没有放假,我深知无论何时,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都应有人在村上。作为工作队里年龄最年轻的我,遂向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钟队长主动请缨留下来驻守。钟队长同意了我的请求,并鼓励我要多沉下身子,到贫困户家中和易地扶贫安置点多走走看看,了解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出解决办法。”驻村队员杨杰在民情日记中这样写道。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当代法官的驻村扶贫赞歌,与贫困群众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与龙坪村的明天心相惜,手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