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浅谈对“六大战略”的理解

 2022-05-18 09:36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年9月,市委书记郭大进在昭通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所作报告,对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六大战略”进行丰富完善,拓展深化为乡村振兴、产业兴市、交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人才支撑“六大战略”,具有内在的科学性,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以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建设基础设施,储备人才,充实产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产业发展模式及创新

传统的发展模式,从逻辑与实践上看,经济发展依靠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道路沿着一、二、三产业逐步提升。对我国的国情而言,一、二、三产业必须协调发展,而不是把效率作为第一考量。

第一产业在我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民以食为天”,中国永远需要农业、农村和农民,第一产业的发展不容一丝一毫的忽视。第二产业是实体产业,决定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我国制造业全球占比30%,钢铁水泥等基础产业占比超过一半。第三产业以金融业为主,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国家,制造业空心化,资本与财富高效积累、贫富分化严重,这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家面对的处境。我国的第三产业存在一个瓶颈,作为进出口总量世界第一的贸易大国,如何在国际上建立起以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相匹配的人民币交易结算系统,突破美元霸权,需要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目前世界范围内,制造业产能过剩,金融业资本过剩,我国鉴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方针。

我国创建了以绿色低碳模式为基础,把资本赋予生态资源,形成“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模式。简单来讲,就是“资本流向生态资源”,让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这个模式是人类产业发展道路的创新,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这个模式中的生态资源是“山水林田湖草沙”。昭通的生态资源很丰富,如何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是我们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

二、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强市”战略的科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输成本问题,“要致富,先修路”,运输成本制约了商贸的竞争力,这是沿海地区发展超越内地的先决条件。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以道路交通为主,这是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二是城市交通环境问题,城市环境的提升必然以城市交通环境为主要标志。因此,集中力量补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块短板,是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吸引外资的基础条件。

三、农村与城市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的历史与国情决定的。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国家健康合理的城镇化率在70%—80%之间。低于这个比例,代表发展程度不足;高于这个比例,意味着空心化、经济结构单一与粮食安全隐患。

在全球资本与产能双重过剩的历史条件下,哪里有短板哪里就有商机,哪里有欠缺哪里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综合不同的统计理论与方法,一个大致的情况是:昭通的城镇化率低于全省10%,低于全国20%,低于合理的城镇化值30%。而城镇化的进度,是天然的经济增长引擎。也就是说,我们虽然落后、不发达,但是正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后发优势。

四、城乡融合与产城融合

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城乡一体化,是发达国家目前的现状。这个问题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类型与构成、国情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相关。但是,一方面是农村人进城就业、置业,得到与城市人相同的教育、医疗待遇,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是城市人下乡创业、留居、实践生态教育,得到与农村人相同质量的蓝天碧水净土和新鲜空气,回归田园生活的追求。如何创造二者融合与交流的条件,形成城乡融合、相互促进的格局,是我们应当重视的研究课题。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要向提供优质的康养、寿养、医养服务方向发展。

产城融合,需要把地域特色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定位很重要。比如地方性的标志性建筑,不应该是全国随处可见的摩天大楼,而应该是类似于省耕国学文化公园这样的生态园林。城镇如何定位?地域特色与优势在哪里?如何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和开发范围?不考虑城镇的定位盲目追求高大上,与生态发展的模式是相悖的。

五、人才问题

智力资源是决定性的资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与传承是长期的积累。昭通是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600多万的人口基数,从人口到人力,从人力到人才都有基础。

产业升级,具有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趋势,全过程中离不开人的因素。人才工作要建立良好的流动平台和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决策过程中,专业机构和专家意见的吸纳渠道、吸纳机制的建立、特定领域中裁判权的赋予。这一系列的工作,应该在“人才支撑”战略的进程中逐一落到实处。“人才支撑”战略需要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的共同努力,思想观念的碰撞与激荡有利于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此外,还需要老中青三代人才的精神传承与优势互补,特别要关注年轻人的激情与创造力。

中国最近20年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从实践中获得的真知开始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多理论是以历史和国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是西方经典理论中从未有过的。知识分子们不要限于一隅、抱残守缺,而是要多关注新的观念与方向,取得新的突破。

作者:曾 焱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