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新思路重振老产业 彝良庙林枇杷蹚出致富路

 2022-05-15 17:0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叮咚——微信提示响个不停,张广庆摸出手机发现,又新增一条订单。最远的来自广州,最近的则在彝良本地。截至5月10日下午6时,张广庆当天共接了20单,预售枇杷150余公斤。

5月8日,发货150公斤;5月9日,售出250公斤……连续十多天,张广庆都在接单、采摘、发货……一谈起这些天的销量,他喜上眉梢。“这让我们当地400户农民终于看到了产业带来的美好憧憬。”

张广庆是彝良县钟鸣镇庙林村党委副书记,也是彝良云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然而,10个月前,庙林村的那些枇杷树,却还是压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同样为此发愁的,还有庙林村的党委书记张忠秀。

“年轻人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看到他们散种的枇杷,果子不大,摆在路边卖也卖不掉,难过得很。”张忠秀告诉记者,2014年,庙林村开始引种枇杷,于2018年挂果,枇杷成熟时,村里的老人就会采摘背到路边,“守株待兔”式眼巴巴看着过往的车辆,“村民们那时只种不管,任其自然生长,品质、卖相不好,价格不高,又不懂销售技巧,卖不出去就背回家倒进猪圈里……”

张忠秀介绍,庙林村的枇杷基地,就在彝岔二级公路双河路段东侧,距离彝良县城不到30分钟车程,去大关县天星镇也不过40分钟。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还是有的,花椒、枇杷、竹笋、烤烟、畜禽养殖……每种产业都有人在搞,却没有哪样发展得好。

“庙林村有37个村民小组1172户4680人,其中1192人在浙江、广东等地务工,虽然村里也有2100亩花椒、1200亩枇杷,却成效甚微,差不多处于撂荒状态。”望着土地闲置、产业不能转化为财富的困境,如何才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这是实实在在摆在庙林村“两委”眼前的紧迫难题,张忠秀、张广庆等人为此愁眉不展。

“说花椒,比不过角奎;论天麻,比不上小草坝;谈竹笋,没有两河占优势;讲烤烟,赶不上龙街……横向比较,优势在何方?”2021年,张忠秀、张广庆等村干部通过走访、找群众谈心、争取上级支持,由村里10名党员、致富能人牵头作为股东成立了彝良云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发展枇杷产业,示范引领。

“村民用土地、枇杷树入股合作社,便于统一标准和管理,采取‘村集体经济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持续3年,镇上每年拿出3万元产业发展资金用来培训合作社社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到永善大兴等枇杷种植大镇学习种植管理技术。”钟鸣镇分管农业副镇长高懋杰介绍,通过系统的修剪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枝条压条技术、肥水技术等,提高庙林村老百姓枇杷种植实战能力。

“今年主要是提升质量,让枇杷个大、水分足、口感好;明年增加产量,实现翻一番目标;后年,实现创收提高市场占有率。”挂钩庙林村副镇长李治维介绍,成立合作社后,对老果园进行重新规整,通过对老果树进行修枝、修剪、施肥,科学方法促进管理,目前,庙林村已成功培育精品枇杷示范基地200亩,接下来,将精准施策,力争通过3年提质增效另外1000余亩,把枇杷成功打造成“一村一品”产业。

“皮薄肉厚个大,吃起来巴适得很!”枇杷树下,游客韩燕赞叹不已,她在县城上班,从朋友圈看到钟鸣这片枇杷种植基地的照片,和朋友乘着周末的时光,带上孩子入园采摘。

“我们要让庙林枇杷沿着彝岔二级公路走出去,无论是云贵川,还是北上广……”1200亩枇杷,不仅让昔日的荒坡披上绿色外衣,还让400户合作社社员因产业发展对美丽乡村振兴充满遐想。看着一颗颗黄澄澄的枇杷挂满枝头、压弯树枝,李治维信心满怀,“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季节性农家乐,在枇杷上市季节,游客可到园游玩,体验采摘、乡村土菜、乡村烧烤,助力乡村旅游。”

昭通日报记者:张永刚

校对:胡远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生 产业兴市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