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有一个地方叫马楠

 2022-05-07 09:04  来源:昭通新闻网

磅礴乌蒙高原,蜿蜒金沙江畔,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那就是马楠。

马楠很出名,过去现在都如此。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每一个地方都是有故事的,只要你善于聆听。

过去的马楠,因贫穷落后而出名。

从我记事起,马楠给我的印象便是深入骨髓的。

马楠的历史是久远的。清光绪二年(1876)有个名叫袁英亮的外地人搬来此地居住,开一马店,用木桩拦马而得名“马栏”,又以谐音雅化成“马楠”。嘉庆《永善县志》上,已有杨利箐、冷水孔等村庄的记载。马楠地区两百年前开始有人居住,老人们曾讲过,茫茫的原始森林中还常有虎豹出没,马楠山曾是满山的针叶林、阔叶林,还主产楠木、华竹和杉,故古名杉树林。

马楠的贫穷落后,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让人终身难忘的是,27年前,也就是1994年11月17日的下午,当年云南日报社记者段瑞秋,随《支部生活》杂志社的谢红到昭通采访时,走进特困的马楠山,饱含深情地记录了马楠当时极度贫困的现状。段瑞秋写下《王美秀、烧洋芋和荞麦饭》那组让人泪目的文章。文章描述,“曾经闻名遐迩的马楠出现在视野之中,曾经的荣华仿佛是不真切的梦境与传说。我们看到的房屋低矮简陋,像几片破旧的油毡随意扔在一片光秃秃的山坡。周围的山冈上长着稀疏的杂草,就连一棵小树都没有见到。村里供销社的售货员说,这里的群众生活太苦,买盐是一两二两的买,一两盐才四分!”

当年三十出头的王美秀,不知道北京、不知道昆明,听说过永善县城但没去过。在马楠,不说富或者不富,只说有或者没有。当时的王美秀家,在高湾村民小组算得上有的人家。然而,段瑞秋在笔记本上记录她家的全部财产却是,“破边铁锅两口、大小铝锅3口、搪瓷和锑盆3个、铝壶一把、石磨一盘;缺口饭碗7个、小木凳4个、长凳一条;破旧棉絮两床,无床、无桌子;小马一匹、生猪两头、羊10只。屋角,全家当季食物——洋芋一堆。”“老会计家里全部家当不值50元,3个孩子因为家庭穷困从未进过学校。这里没有通电,靠煤油灯照亮暗淡的生活。很少有人知道电视机、录音机。唯一的现代痕迹,是当时24岁的青年杨志成开办的一间小诊所和他桌上那个半导体收音机……”

段瑞秋到马楠采访6年后,也就是2000年11月,省委办公厅派驻马楠挂钩扶贫担任科技副乡长的孙世祥,在马楠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便跑遍了全乡各村组,向省委办公厅递交《马楠情况汇报》《半世纪扶贫的经验教训》《马楠乡素质性贫困调研报告》等深度调查的同时,完成了报告文学《百年马楠》。那以后,马楠便在世人的关注和高层的决策中,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也开始挣扎着走出贫困。那以后,声名在外的马楠,与全省贫困山区一样,开始受到上级政府层面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那以后,马楠有幸成为云南省第一个跨州(市)转移的迁出地。那以后,跨州(市)搬迁的群众有了他们自己新的生活,他们的故乡也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未来。

27年后的一个周末,我再次来到马楠,回访当年的石碉、高湾,总算弄清了王美秀、老会计朱明全、开诊所的杨志成医生他们的近况。当年段瑞秋文中提到的三个人中,王美秀、老会计朱明全已经去世了。当年在马楠街上开诊所的杨志成,1997年随第一批跨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后,在倚像镇下寨村一碗水村民小组落了户,除了种茶,还在倚像镇开过一家叫“普洱燕城苗民店”的杂货店,他和妻子在镇上守店,经营民族用品。杨志成还在他的“一碗水苗寨·杨氏庄园”门口,树了一面“易地扶贫搬迁20周年创业纪念墙”,表达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激之情。

让人欣慰的是,段瑞秋得知我重访马楠特别的惊喜,让我帮她联系上了杨志成,他们通过微信,见到了阔别20多年的老友,眼眶湿润的杨志成特别感慨,寄来了他种植的原生态老茶,还发来信息: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告别了茅草屋、土墙房,这样的生活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杨志成说,他的大儿子在普洱中学教高中,女儿在昆明一家幼儿园工作,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美满幸福。

今天的马楠,因厚重的历史和民俗传统文化而闻名。

神奇昭通 有如歌的马楠/她的美丽让人百看不厌/磅礴乌蒙 有浪漫的马楠/她的神奇让人流连忘返/

马楠山云雾缭绕/金沙江绿水缠绵/云上草原如诗如画/万亩草场牛羊满山/花山节精彩连连/斗牛场激情飞旋/剌绣蜡染名扬四海/芦笙歌舞醉人心田/

啊马楠,美丽的马楠/人间仙境 景观云南/啊马楠 神奇的马楠/世外桃源 如梦如幻/让我们心手相牵/相约在云上草原/让我们相会来年/等你在浪漫马楠……

这是我和北京作家董宪瑞以马楠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山川美景为背景,为马楠创作的一首歌词《等你在浪漫马楠》。

走进马楠,我们对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脉,是生生不息的见证有了更深的理解。马楠作为苗族彝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汉族多为江西籍,清乾隆以后迁入;彝族是土著民族,据说现在兴隆、桃山的彝族,多是百年前因战乱到四川再迁入云南;马楠苗族1912年前后由贵州威宁等地迁入,多居住于马楠羊槽、石碉、虹口。他们在传承发展和丰富地方民族文化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苗族彝族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文史类有彝族史书《彝族指路经》、传统道德教育经《玛木特依》以及民间谚语等,彝族毕摩经书、毕摩音乐、毕摩绘画、毕摩特技以及彝族各家支谱系,彝族火的图腾、酒文化等;歌舞类有彝族古歌、酒歌、哭嫁歌、迎亲歌、原生态歌曲、彝族达体舞、月琴歌舞、丧葬歌舞,苗族古歌、酒歌、飞歌、芦笙歌舞等;节日类有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花山节等;服饰类有彝族服饰,苗族服饰、蜡染、刺绣等;食品类有彝族烤乳猪、杂酒、燕麦炒面,苗族羊角酒等。还有婚丧嫁娶、待客礼仪、医药医术,等等。在马楠,桃山、兴隆的彝族婚俗、丧葬歌舞以及部分彝族、苗族民歌等,具有首创性、独创性、唯一性,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承开发价值。

马楠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苗族彝族古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热情奔放的歌舞,传承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演绎了经久不衰的民俗文化。

苗家的歌、彝家的酒、汉家的情。走进马楠,苗族古歌就是一段历史,彝族月琴歌舞就是一张名片,蜡染刺绣、毕摩文化就是一段文明,民族民间文化体现的就是一种精神。

当下的马楠,需要借助文化传播力而扬名。

10年前,我以马楠苗族传统文化和习俗为素材创作了散文《醉在苗家山寨》,在当年《散文选刊》(中旬刊)第2期推介,多多少少让马楠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苗族传统的民风民俗,在读者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年,又在《散文选刊》(原创版)第6期选载,之后先后在《遵义日报》《云南日报》《中国三峡》等报刊发表,2016年被选入第4期《课外阅读》。2020年采写反映石灰窑苗族寨子变迁的《石灰窑的嬗变》在《昭通日报》发表后,获报社年度通讯员好作品深度报道一等奖,2021年11月再获全市“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征文一等奖。这并不是因为文章写得多好,重要的是社会层面对民族地区的关注度高、对苗家文化的那份厚重感和多姿多彩民风民俗,对应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生活的需求。

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特别是网络时代。记忆中,我参加马楠集体采风创作活动不下五六次,诸如“云上草原·浪漫马楠”“我和马楠有个约定”“梦幻马楠”“相约小石林”“美丽乡村·云上马楠”等主题采风。特别是2021年的“感悟浪漫马楠·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文化采风活动,这是挖掘马楠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讲好马楠故事,展示“云上草原·浪漫马楠”的风采,让更多的人了解马楠、关注马楠、推介马楠。

山清水秀、世外桃源的老铁厂,是马楠云上草原生态文化旅游“一核八区四村”中,以“民族文化体验、特色村寨旅游”为主题的四个特色村寨之一。我先后多次到过老铁厂,感受到的是老铁厂的日新月异。这些,在村口那间不大的“村史室”里便可以找到答案。

夜宿老铁厂,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和体验。细雨潇潇、薄雾蒙蒙、灯火朦胧,老铁厂更显出一份迷幻的神秘感。在王继祥和他兄弟的家里,大家围着大大的回风炉桌,就着简单而丰盛的农家菜,喝羊角酒、跳苗家舞,品味生活、论诗作对。马楠乡文化站的朱老师还请来寨子里会唱苗族古歌的张国亮为大家献艺。据说,寨子里会唱苗族古歌的人不多,张国亮是唱得比较好的一个,算是一个传承人。从张国亮那清雅空灵、恢弘悲怆的古歌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史诗般的文化底蕴。两巡羊角酒下来,三四桌人在酒兴和古歌古韵中也就亢奋了起来,歌声和笑声伴着夜色在燃烧,寂静的寨子便热闹了起来。

“这酒啥时能喝好,雨停了酒就喝好了;这雨什么时候能停下,酒喝好了雨就停了。”老铁厂的夜晚,屋外的毛毛细雨依旧缠缠绵绵,羊角酒也就未曾停下。兴高采烈的文化人和老铁厂的苗族同胞一道,挤在主人家宽敞的堂屋里,各展才艺,尽情欢歌。芦笙歌舞、民歌对唱,独奏独唱,形式不拘一格。时近凌晨,热心的女主人忙前跑后,把一干人带到寨子里安顿入住。我们住宿的苗族人家,干净整洁,很有书香气息,堂屋书桌的墙壁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孩子的50多张奖状,桌上除了学习用具、新华字典外,还有《满分作文》《悲惨世界》等书籍。卧室地面是拼装地垫,像地毯一样舒适。伴着窗外节奏分明的风声、梦游在苗族古歌奇幻的意境中,辗转反侧,迎来了苗家寨子的黎明。

早晨,我早早起了床,沿寨子湖边的石板步道,拍摄晨景。站在官印山对面的山坡上,俯瞰黎明中醒来的苗家寨子。晨雾中的“感恩湖”安然如镜、清澈如洗的寨子祥和如歌。寨子的上空,“隆隆”的飞机不时飞过,让人感觉到老铁厂与世界的距离真的很近。

明天的马楠,必将因乡村文化旅游而美名远扬。

“寻世外苗岭仙境,享云上浪漫时光”这是马楠乡村文化旅游的招牌。马楠,独特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以“云海印象、高山草场、苗彝文化”等为代表的核心资源,是马楠旅游开发的三大支撑。

得益于上天的眷顾,马楠作为典型的高寒冷凉立体气候地区,复杂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连绵云海、皑皑白雪和高山峡谷间瑰丽壮观的日出日落,构成独特的美景。拥有18万亩优美辽阔的天然草场,独特的高山云海、神秘的草场奇石、绚丽的蜡染刺绣、生态的美食佳肴、壮美的冬季雪景和绚丽的民族风情等,在这里各得其所。苗族和彝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每年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节日,四面八方各族群众自发聚集马楠开展内容丰富的民族庆典活动。

马楠苗族芦笙舞、蜡染技艺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马楠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芦笙歌舞之乡”,2012年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马楠,作为“高山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中“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重点依托马楠以及水竹乡壮美的民族风情体验、湖泊休闲度假的主题特色,建成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湖泊度假、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云上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使之成为中部旅游片区和高山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的增长极,成为永善最具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的重点旅游区。

云上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围绕“一核八区四村”布局,以原马楠村集镇为基础,结合苗族、彝族民族文化特色村建设,重点打造包括天街民居风貌改造60户、草场景区大门、民族文化表演场、生态停车场、旅游商品销售、旅游信息咨询、餐饮住宿购物服务等在内的游客服务中心区,建成云上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区游客集散区。“八区”包括云上滑雪区、云上院落区、云上营地区、云上石林区、云上花海区、云上农庄区、云上飞行区、云上苗彝区,建设景区游览车道、步行道、观景点、景观体验带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构建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高山草原休闲旅游服务体系。

其中,“云上滑雪区”重点建设室内滑雪场10万平方米,突出室内滑雪运动体验和配套商业服务功能;“云上院落区”重点提升原生态苗族村寨接待服务功能,打造特色民宿文化体验;“云上营地区”重点开发星空房、木屋、草屋等休闲住宿业态,打造不一样的草原休憩体验;“云上石林区”重点建设石林观光设施,依托自然打造视觉景观;“云上花海区”重点建设千亩向日葵、万寿菊等“美丽经济”1万亩,在实现农业产值的同时,开发婚庆摄影等衍生业态;“云上农庄区”重点培育猪牛羊鸡等生态养殖和冷凉蔬菜种植等,体现农牧产品的无公害特质;“云上飞行区”重点建设低空飞行体验设施,突出高端游客飞行体验需求服务;“云上苗彝区”重点建设民族文化广场,打造民族主题酒馆、餐吧、民宿,创编民族舞蹈和音乐,突出游客的民族文化体验氛围。

如今,已打造建设了高坎子观景台、云上草原露营基地及观光休闲廊道、木屋,改造了旅游交通公路、草原核心景区旅游专用公路、景区供水供电通信设施、街集民居改造和餐饮住宿商业服务。2021年,政府又投入1000万元,实施游客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停车场1000平方米建设以及景区大门、观景台、游客观光栈道等建设,民族村寨的民居建筑已进行了改造升级,马楠乡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作者:陈永明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