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人民网丨从一老一年轻人身上窥探云南巧家5万移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密码”

 2022-05-02 20:09  来源:人民网

白鹤滩水电站,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

一年多前,为支持白鹤滩水电站建设,26岁的吴封秀和74岁的万兴全分别举家搬离老家,和云南昭通巧家5万多移民群众一道,搬进8个移民安置区,开启新的生活。

北门移民安置区。柴峻峰摄
一年多来,为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巧家县党委政府将移民安置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建设融合,努力带领5万多移民群众走一条从“移民”到“富民”的康庄大道。
如今,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在金沙江边矗立,安置区内,学校、农贸市场、卫生院一应俱全,道路宽阔,环境优美,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打闹,老人们闲坐聊天……一个湖滨旅游生态城市正在金沙江畔崛起。
今天,我们希冀从吴封秀和万兴全这一老一小身上,窥探移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密码”。

吴封秀和家人。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年轻人吴封秀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巧家

韭菜根、苦麻菜、茼蒿……打开吴封秀名为“吴大妹的日常”的抖音号,能看到她和家人在菜地里或山上摘各种菜的日常,琐碎而生动。配上她真实质朴的家乡话旁白,处处是怀旧风和“青春梗”。
“想回老家了”“我奶奶之前也种这种菜”“看着都新鲜”……评论区里,网友们通过吴封秀的传递感受浓浓乡愁。
“我家在乌蒙山区,我想分享些乡村生活,宣传家乡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特产,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巧家。”吴封秀说自己没想到会被这么多网友认可和喜欢——从2019年前后玩抖音到现在,她抖音号粉丝有26万多。
吴封秀老家在巧家县大寨镇松坪村的半山上,2018年,经过自由恋爱,她嫁到金沙江边的白鹤滩镇可福村。
江边温度高,适宜种菜,婆家种了七八亩,每天拉到几公里外的县城卖,生活谈不上富裕,但也丰衣足食。
怀孕后吴封秀事情少,开始玩抖音,发一些家里人种菜的画面。起初只是玩,没想到粉丝越来越多,她认真起来。
2021年正月,为支持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吴封秀和村里人搬到县城北门移民安置区。一家七口分了三套房,两套125平米,一套100平米。“小区绿化好,学校在路对面,将来娃儿上学也方便,卫生室也近,老人看病方便……”虽说拍短视频的素材断了,但吴封秀还是喜欢住这里。
可没地种了,虽然每人每月有补助,日子过得去,可家里三个老人不想闲着,嘴上还念叨着才住进来没多久就长胖一大截。吴封秀和丈夫想让老人们享清福,可咋劝都没用。咋办?她想靠着之前的粉丝积累,直播带货,售卖家乡土特产。

羽毛球打起来。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短视频一段吴封秀挖韭菜根的视频很火,有粉丝问哪里能买。去年4月,趁着老家的田还没淹,她和家里老人赶回去,边挖韭菜根边直播。
“卖得太多没有货咋办?没有人买咋办?”起初她担心。粉丝们接受度很高,一天就卖出100多单,一周卖了1000多单。“没想到网络那么厉害。”她不禁感叹。
老家被淹后,吴封秀又自己研究做彩色饭团、冰粉等,将制作过程发在短视频平台,第二天一大早和老人去市场售卖,销量一直不错。
白鹤滩水电站引人关注,她会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县里打造湖滨旅游生态城市,旨在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观光度假旅游地与区域性特色康养胜地,她也会在平台分享。
“很多粉丝看到我发的白鹤滩水电站,看到我发的金沙江边美景,说想来我们这玩。”每每看到这些,吴封秀“骄傲自豪”。她相信在党委政府持续打造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巧家,感受金沙江畔秀美景色,感受巧家人的热情淳朴。
最近吴封秀似乎遇到创作瓶颈期,几段视频反响平平,她有些苦恼,在想新的拍摄方向和角度,希望能获得粉丝们源源不断地好评和鼓励,也间接能为家乡的发展作点贡献。
她说这是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

万兴全在找移民的相关资料。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老年人万兴全
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巧家小碗红糖远近闻名,它产于金沙江沿岸地区,选用当地优质甘蔗,以传统工艺加工制成,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北门移民安置区,有名老党员叫万兴全,大伙叫他“老万”。他还有个身份——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1947年生于白鹤滩镇渔坝村的万兴全,七八岁时常跑到糖坊玩耍,总爱去动各位师傅的制糖工具。13岁时正式跟父亲到糖坊学艺,35岁时独立当起糖匠师傅。1983年,他在不能种庄稼的斜坡上建起糖坊,免费为村民提供红糖制作场所和技术指导。
此后每年榨糖季,万兴全都会在村里乐此不疲地传授指导榨糖技术,还应邀到邻村及江对面四川的糖坊作指导。
后来,跟随老万学习熬糖技艺的4个儿子中,老大、老二成长为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的县级非遗传承人。自己收的村内外学徒中,有18人当上了糖匠。
为支持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建设,2021年农历正月十六,老万和378户1246名村民一同搬往20多公里外的县城北门移民安置区。虽舍不得,可老万还是支持,“为国家发展,再舍不得也要舍。何况走出大山,住进高楼大厦过上好日子,是祖祖辈辈的期望。”
老万老两口分到的100平米新房在1楼,正合他的心意。如今,住进来一年多,他慢慢适应了新生活,“志愿者服务热情,老百姓脸上幸福,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了党的温暖。”老万激动地说。
搬进新居前,老万心里有疙瘩:因为搬迁,加工了大半辈子的小碗红糖不能说丢就丢。他觉得,让小碗红糖制作手艺代代相传,是他的毕生追求。
经多方协调,老万花10多万元积蓄在白鹤滩电站红线外的铜厂堡建了新糖坊,并挂上了“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红糖制作技艺)”的牌子,决心让小碗红糖这门技艺代代相传。他还指导没搬迁的老百姓在水位线以上种甘蔗,让这份甜蜜的事业延续下去。
“甘蔗有人种,手艺有人继承,子孙们过得美满幸福。”对于老万,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人民网 程浩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永刚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张永刚
标签 >> 巧家 新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