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5-18 16:41编者按
乡村是农业文化之根,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出发地、回归地,是天下粮仓的绿色生命地带,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
2015年以前的昭通,在2.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有1235个贫困乡,185.07万群众的眼里写满了清贫。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昭通儿女历经5年的砥砺奋进,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5.07万群众告别贫困。截至2020年,全市建成“干净整洁型村庄”13865个,323个“特色示范性村庄”星罗棋布。
今年,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昭通日报社融媒体中心特策划《大美中国·昭通乡村行——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为读者讲述一个个变化的村庄、奋进的村庄、美丽的村庄!
花香叶翠在暮春。4月22日,我们走进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盐津县落雁乡龙塘村,青山层峦叠翠,沟渠道路交错,绿油油的禾苗环绕村庄。航拍下的龙塘村,阡陌相连,稻田成方成块,禾苗整齐排列镶嵌在翠绿大地。在目之所及的范围之内,青嫩的秧苗在春光里摇曳,婀娜多姿。
山脚下,标准的渠系、硬化的路面、一望无际的稻田。在这里,屋后是山,屋前是田。村民出门便闻稻花香,听取蛙声一片。
这里的水稻未打农药、未施化肥,稻田是生态的、环保的,群众在稻田里养鱼,稻鱼共生、共同成长的自然生态模式,种出来的大米闻起来香,硒含量高、品质上乘,吃起来有劲道;养出来的鱼肉嫩、清香,不仅成为餐桌上可口的美味,还提高了稻田的经济效益。
村民贾伶莉笑呵呵地说:“我们这里碾出的大米洁白晶莹,质地密实,做出的米饭油光发亮很好吃,在市场上卖得也不错。”近年来,龙塘村大米获得有机证书以后,远销上海、广东、重庆等省市,村民对发展水稻种植更是信心满满。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塘人,村党总支书记王艳谈起龙塘的米如数家珍,龙塘村有水稻种植传统的历史,这里丘陵棋布,风光秀丽,气候怡人,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氧吧;这里富有砂质土壤,富含微量元素,加之传统农耕,稻鱼共生,口感香味浓郁。
龙塘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景优美,但曾经由于交通不便,土地较少,村里发展面临困境。王艳回忆,长期以来,村里产业基础薄弱,大部村民外出务工,不少土地撂荒。
2017年,龙塘村抓住昭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契机,成立了盐津润农水稻专业合作社,探索“党总支+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在落雁村天井、龙塘村大岩、共和村木古建设“状元米”生产基地1200亩,带动农户719户3280人。
近年来,龙塘村发展迎来转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进了山村,公路组组通,自来水户户通,村里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走进龙塘村,进入眼眸的是一栋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亮白色的屋墙煞是抢眼,屋外是宽敞干净的广场,房前屋后点缀着各色花草,绿意盎然,为村庄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
王艳说,下一步龙塘村将大力发展避暑养生、农耕体验、民宿旅居式的乡村旅游,带领父老乡亲创业致富。
蓝天下,白云里,田野上,到处都洒满暮春的阳光。在春天里拔节的不只是禾苗,还有龙塘人的梦想,在这丰腴的田间地旁,插下的是一株株秋天的希望,龙塘人用期待的目光等待它们泛黄,守望夕阳下的金色海洋。
昭通日报记者:莫娟/文 聂学虎/图
视频:聂学虎
校对:胡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