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大美中国·昭通乡村行⑯ | 盐津生基村:苗岭飞歌采茶忙

 2022-05-16 17:23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

乡村是农业文化之根,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出发地、回归地,是天下粮仓的绿色生命地带,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

2015年以前的昭通,在2.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有1235个贫困乡,185.07万群众的眼里写满了清贫。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昭通儿女历经5年的砥砺奋进,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5.07万群众告别贫困。截至2020年,全市建成干净整洁型村庄”13865个,323特色示范性村庄星罗棋布。

今年,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昭通日报社融媒体中心特策划《大美中国·昭通乡村行——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为读者讲述一个个变化的村庄、奋进的村庄、美丽的村庄!

蜿蜒的公路盘山而行,一直通向大山之巅,一路青山绿水,潺潺山涧水奔流而下形成一处一处小瀑布,这是通向盐津县滩头乡生基村的道路。生基村是苗族聚居村,海拔1200米,土壤疏松肥沃,具备了种植优质茶叶的先天条件。

人间四月正是采茶时,采春茶是苗乡人的头等大事。生基村气候适宜,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这里的苗族同胞种植茶树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明前开始第一次采茶,谷雨后天气回暖,绕山环坡的万亩茶园,处处生机盎然,茶树陆续抽出了青翠的新芽,茶香弥漫山野。

走进茶园,望着眼前的一片片春绿,茶叶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流连忘返。60多名苗家采茶人腰挂竹篓,穿梭于茶园之中,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一批新茶。苗家姑娘们灵巧的双手在茶树上来回舞动,娴熟地将一个个嫩绿新芽采摘下树放入竹篓内。苗家姑娘们在采摘米茶时,只采摘新长出的嫩芽,以一片嫩叶为最佳。米茶叶形美观,泡出来的茶,汤色清澈透亮、味道甘甜香醇。

春意盎然,春茶萌新。苗家采茶人将一片片细芽采摘入竹篓中,霎时间,竹中的绿芽满了、淡淡的茶香飘了出来。随着嫩绿的茶芽收入竹篓,苗家姑娘笑颜绽,动听的山歌在茶园里唱了起来。生基村成片的茶园里,飘飞着阵阵欢声笑语。

生基村是盐津县两个仅有的苗族聚居村之一,属边远高寒山区。过去,由于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是名副其实的深度贫困的苗家村寨。如今,随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生基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探索创新、破解难题开始了“蜕变”之旅。

茶农朱世花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她从1996年的14亩茶树,发展到今天的28亩茶树,从年收入6000元到6万元,这是朱世花经济生活的变化,也是生基村苗族群众经济生活变好变富的一个缩影。25岁的朱琴开心地说道:“今年的米茶可以卖到160元一公斤,一户人家采茶一年有5万元的收入。”朱世花和朱琴,一边说着这些年生活越过越好的感受,一边不停歇地用双手在茶树上采摘,小小的嫩芽被摘下,又被快速地投入腰间的竹篓中,竹篓里装满的不仅是茶叶,更是幸福的生活。

“生基村将在产业发展上重点加强茶园管理,提高茶农技术,建立完善茶商、茶农的双绑定机制,让传统的优势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生基村驻村指挥长熊明奎说道。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使群众在茶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让“茶树”成为农户稳步增收的“摇钱树”,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强势推进,生基村对原有茶园进行提质改造,并在寻找市场和创茶叶名优品牌上狠下功夫。在盐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生基村已种植茶树1万亩,茶叶产业焕发生机,茶企帮助茶农加工销售,推出了“苗岭贡茶”“苗岭碧芽”“苗岭碧芽毛尖”“云津红”等品牌,受到市场青睐,每年可为茶农创收300万元左右。生基村茶产业示范效应日渐凸显,让苗族群众增收致富吃了一颗“定心丸”。

300年的茶树种植,见证着苗乡的发展,生基村这个曾经有着550户贫困户的贫困村,如今已全部脱贫。碧绿的茶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显眼,身着苗族民族服饰的采茶人穿梭于茶树之间与身后的青山交相辉映,俨然一幅美丽乡村画卷。一曲曲婉转动听的苗岭飞歌,抒发着苗乡儿女对茶园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昭通日报记者:彭念敏  陈允琪  莫娟 文/图

视频拍摄/剪辑:聂学虎

校对:胡远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大美中国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