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春风沁民心——大关县“十二五”文化繁荣发展纪实

 2016-06-17 18:38  来源:

通讯员 杨国秀

去年6月下旬,大关县上高桥乡大寨村寨子、碉上苗族同胞举办了热闹的花山节活动,昭阳区盘河、五星,永善茂林、巧家小河、大关天星等周边的苗族同胞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用3天时间庆祝他们的节日,开展了骑马射弩、穿衣、穿针、接麻、爬山、背水等比赛活动,用苗家“过三关羊角拦路酒”欢迎远方客人。

“十二五”期间,大关县按照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的目标,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城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免费开放“两馆一站”,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送戏下乡让群众笑开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有序开展,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全县9个乡镇都建设了综合文化站,8个乡镇建有独立设置300平方米以上的达标综合文化站,其中一级站2个、二级站3个、3级站3个,每个文化站都配置了阅览室、娱乐室、电视机、摄像机、照相机、投影、音响等设备,并有专人负责乡镇文化站工作。全县建有“农文网培学校”55个,其中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9个,村级服务点45个,乡镇“农文网学校”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2.08万多小时,阅览人数10.42万人次。全县建成农家书屋78个,许多农家书屋都发挥了较好的文化引领作用,许多农民都到农家书屋看科技书或借阅致富书籍阅读,从书中吸取致富经。

“两馆一站”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全县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全面实行错时开放服务,免费为群众、市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深受群众、市民的欢迎。县文化馆2015年暑期免费开展了少儿简笔画、书法、舞蹈培训班各1期,每期培训15天,辅导培训各年龄段学员200余人次。县图书馆全年365天免费错时开放服务,免费为市民提供资料查阅,在图书馆读书、看报等服务。“十二五”期间,全县乡镇文化站举办文化展览73次,县文化馆举办展览6次,县图书馆举办展览28次,观众达6.9万人次;乡镇文化站举办文艺活动231次,县文化馆举办2次,县图书馆举办15次,观众达16万多人次;乡镇文化站举办各类培训班108个,县文化馆举办培训班8个,县图书馆举办培训班4个,培训学生、城乡群众10万多人次。

文化“百千万工程”文艺演出深入人心。全县每年都开展一次文化“百千万工程”文艺演出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4年,全县开展了文化“百千万工程”暨廉政文化演出活动11场,为9个乡镇的群众送去了丰盛的的文化大餐,演出人员优美的舞姿、动人的舞曲、高昂的歌声、激情的小品与观众的欢笑声融为一体,让全县4万多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欢快的时光。“十二五”期间,全县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化惠民演出2场,观众达6000余人;组织开展“百千万工程“文艺演出920场,其中百场演出进百乡10场、千场演出进千村85场、万场演出进万组835场,观众达32.26万人次。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县城文化广场,许多家庭主妇每天晚饭后都到广场集中跳广场舞蹈,锻炼身体,交流感情,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5年9月,市、县老年文艺队等在大关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暨大关老年歌舞团成立30周年文艺演出活动,昭通市老战士艺术团演出了《在太行山上》、永善、鲁甸、水富、盐津、镇雄等艺术团演出了《大关是个好地方》、《东方红》、《西部放歌》、《浪挪山情》、《长安街》《苗家欢歌》的歌舞。2015年5月,县图书馆流动服务走进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寨,为苗族同胞提供了车内外阅览、图书借阅、信息查询、播放了《地道战》等电影,发放了《少年文艺》等图书。2015年6月,全县举办了中老年舞蹈培训和苗族传统舞蹈培训,对离退休老干部、公务员、社区居民、自由职业者、县城居住的苗族同胞等40余人进行了培训。2015年11月,投入121.1万元的大关数字影院在县城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关市民结束了无数字电影观看的历史。“十二五“期间,全县开展舞蹈、美术、腰鼓、体育等“三区”人才培训,为9个乡镇培训腰鼓、广场舞450余人次,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40余人,指导武警中队组建了一支30人的腰鼓队。一些农村群众,在茶余饭后也开始集中在一起跳起了广场舞,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农村文艺演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1月27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为全县9个乡镇15个农村优秀业余文艺演出队,按每队23人的标准配送了腰鼓、大鼓、锣、钹等演出设备,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文艺演出队的演出水平。2014年4月,吉利镇吉利村利和村民小组举办了一场以“平安和谐新农村”为主题的农民趣味运动会,群众积极参与,引领了农村新风尚。2015年 8月8日,大关县第29届彝族火把节在吉利镇举办,彝族同胞表演了《欢乐火把节》、《天降吉祥》、《三步踩》、《阿哥阿妹》等文艺节目。“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有农村业余文艺队伍60多支,这些文艺演出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成为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一支生力军。

农村文化广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场所。“十二五”期间,全县投入36万元建设了翠华镇联合村、吉利镇尾甲村、天星镇青杠村文化广场,群众忙完农活都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全县投入资金30万元建设了翠华镇金坪村营盘自然村、联合村草坪自然村,寿山镇麻柳湾社区,吉利镇关河社区、回龙村回龙自然村,玉碗镇玉碗村旧公馆自然村体育广场,群众有了活动的场所。全县整合资金170.2万元建设了木杆镇漂坝村及三江口、丁木村,上高桥乡大寨村、打堡村,天星镇斜文村,高桥镇新场村、高桥村,悦乐镇妥河村文体活动广场9个,建设上高桥乡大寨村碉上自然村、天星镇南甸村南甸自然村、寿山镇中坪村陆坪自然村等体育广场15个,还为翠华镇黄连河社区、寿山镇麻柳湾社区、木杆镇振兴社区、天星镇朝阳社区发放体育器材9套,价值8万余元。目前,吉利镇已建成省一级文化站1个,镇文化广场1个,村级文化广场8个,小组文化广场10个,每个文化广场都有篮球场、乒乓球桌、健身器材、音响、服装等文化设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传承。2014年12月,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会在大关召开,各县区文广旅局领导、文化馆馆长、非遗专职人员70余人参加了培训,参训人员参观了大关县文化馆、国家级非遗项目传习所、非遗展厅,了解非遗项目日常保护传承,观看了大关县国家级非遗项目专题片。2015年8月30日,大关县第一部展现全市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芦笙制作技艺的微电影《芦笙恋》举行开拍摄机仪式,《芦笙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杰锋为原型进行改编,全方位展现大关秀丽的山水风光、精深的人文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讲述王杰锋一生探索、发扬、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历程,现已拍摄完毕,即将上映。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1个,省级非遗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端公戏、苗族芦笙舞、苗族花山节4个,获市级批准的非遗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端公戏、苗族芦笙舞、苗族花山节等5个,建立了县城芦笙制作技艺传承馆、吉利镇鱼田村端公戏传习点、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苗族芦笙舞非遗技艺传承点3个,3位传承人都在收徒传艺。

文学艺术协会健康发展。全县建立了美术协会、书法协会、音乐舞蹈戏剧家协会,各协会都在开展活动。2014年9月,翠华镇中学开展了首届书法活动,县书法协会的书法家与学生交流书法心得,从怎样练习书法、临摹等进行了培训指导。2015年11月14日,大关县音乐舞蹈戏剧家协会开展了以“岁月流声”为主题的冬季沙龙活动,全县音乐舞蹈戏剧爱好者表演了笛子独奏、二胡独奏、独唱、乐队演奏、吉他弹唱等节目。2015年12月,大关县美协举办了“关河·追梦”首届美术作品展,26位画家作品参展,参展作品68幅。全县还有业余的舞蹈、音乐、钢琴等培训,助推了舞蹈、音乐等的发展。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