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2-04-23 09:40“晴天一身灰,雨天车骑人”是多年前昭通路况的真实写照。
20世纪80年代初,我考入离家 10公里的昭通市第五中学读初中。每周两趟回家、返校是我最愁的事之一。遇到雨水天则苦不堪言,手里提着一周要吃的3公斤煮洋芋及其他食物本已很吃力,但脚下的泥泞,更让人举步维艰。平时两小时可到的路,此时得3个多小时。
上昭通师范学校后,好不容易取得父母同意买了一辆自行车,心里的幸福感在破烂不堪的路上欢快地跳跃。当然,这是在晴天。下雨天,路面上那些黏泥就像和自行车前世有仇,拼命抱住车轮子不让走。
后来,我家好不容易有了一台长虹牌电视机,可质量不太好,经常坏,隔不了多久就要用自行车驮进城修一次。途经昭阳区三善堂村岔河地段,要经过两三百米长的地上河长沙沟,这是最艰险的一段路。雨季沟里有滚滚流水,去时逆水而上,加之“路面”极其难行,经常会遭遇鹅卵石的伏击,突然摔倒在河沟里。自己摔得再痛也顾不上理会,首要任务是护着电视机。每次摔倒,都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电视机扶起来。
每月到旧圃镇粮管所为父亲驮16公斤供应粮,也是我最大的烦恼。这条路上的深坑和泥泞不知埋葬了我多少伤心和怨恨。这是一条典型的乡村土路,被老牛车车轮碾压、踩踏成火车轨道一般。有的路段又被拖拉机反复碾压成泥泞不堪的深坑,人行尚且艰难,何况自行车后架上还驮着沉甸甸的粮食。每次去驮粮,我都是心生畏惧、提心吊胆。
上师范后结交了女朋友,她偶尔会到我家玩。有次雨后返城,我用自行车驮着女朋友行至长沙沟下坡拐弯处,由于泥泞深坑,车轮没把持住,“轰”地一下子将我和女朋友掀翻在路埂下的玉米地里。她压着我,我压着自行车,两人满身泥巴,狼狈至极。
昭通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山区工作后,从城里到我工作的大寨子乡雨霏村,汽车在曲折陡峭的山路上爬行需近10个小时。搭车的人金鸡独立般挤在狭窄的客货两用车厢里,一路忍受寒风吹;要么被塞在黑洞洞的车厢,因晕车差不多五脏六腑都快吐出来。有一次,中途休假回家,师傅让我搭上一辆空车。因为是空车,师傅恨不得把脚踩进油箱里,车子飞一样一路狂奔,我感觉随时都有翻车的危险。
那时,每次回家、返校都是折磨和痛苦。那时,最大的心愿是有条路况好的路。
当听说老家夏家湾的乡亲们自发捐款,集资硬化村间路道时,我兴奋不已,当即捐出50元,相当于捐出了当时半个月工资。
终于,夏家湾村子里有了第一条水泥路,也是全乡第一条村中水泥路,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名噪一时。乡亲们出行方便了许多,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其他村的人自然是艳羡不已。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日益提速。
2000年,大村通往城里的主要通道被硬化成为较为宽敞的水泥路。骑行在水泥路上的畅快感,让大村人比过年还兴奋,不少年轻人有事无事都要骑上自行车去路上溜达一趟。平整的路面更是成了孩子们跳绳、打陀螺、弹玻璃珠的天堂。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城乡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得以飞速发展,条条大路通北京的梦想逐步得以实现,中国也因此获得了“基建能人”称号。
我得到的最直接的好处是,从三善堂村通往城里的主干道建成了平直宽敞的柏油路,与大村村连通,村民们出行愈发便捷了,农用物资和农产品的运输大为方便,村里的摩托车、汽车多了,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美观的水泥楼房也越来越多。
原本处于旧圃镇边缘的大村村,终于实现北与三善堂村相连,南与三甲村相通,都是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从城里开车回家,10多分钟就到了,这是当年做梦也不曾想到的。
这些年来,就说夏家湾,已经硬化了的乡村路、机耕道等四通八达,甚至直接通到了田间地头。想不到的是,连儿时经常玩耍的大沟埂,也修成了水泥路,我回家可以直接把车开到家门口。如今,乡亲们可以把拖拉机、农用车、摩托车等各种车辆开到田边地角,极大地减轻了劳动负担,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近5年来,交通发展更是无比神速,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全市高速路通车里程近750公里,1343个建制村(社区)通硬化路、通客、通邮全覆盖。全市航线从1条增至12条,架起通往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的“空中走廊”,水富港扩能工程一期建成试运行,3000吨级船舶可沿江直达上海。部分县还通了高铁,让人无比振奋。
“公路成网、火车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这曾经是昭通人不敢做的梦,如今在昭通市委、市政府“交通先行”战略的引领下,以高速公路为引领的综合交通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一条条陆地、水上、空中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编织而成。
近年来,昭通城区的道路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大街还是小巷都畅通无阻、干净整洁。快速发展的经济促进了交通革命,高速发展的交通建设又助推经济社会的变革、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如今的昭通人美梦成真,奔跑在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上。曾经的人们做梦都不曾想到的通往诗与远方之路,通往幸福之路,如今正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走在坦途上的昭通人信心满满,喜笑颜开。
作者:夏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