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云南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 为了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2022-04-09 10: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1年,云南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断档、投入不减少、机制不漏人,着力防返贫、强帮扶,兴产业、促就业,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紧盯巩固、拓展、衔接、振兴四个关键,我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创新建设“一平台三机制”,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抓实巩固守底线

发力重点帮扶县

我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压倒性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驻村工作队、社会帮扶等机制不变,财政投入力度不减。在对脱贫县设立的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力度不减,不踩急刹车、不掉头就走,继续“扶上马送一程”。

我省把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在全面落实中央对重点帮扶县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整合各方帮扶资源,量身订制帮扶政策,实行“四个倾斜”。

领导力量倾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挂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会泽县、镇雄县及原“三区三州”中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省委常委、副省长分别挂联两个重点帮扶县。

资源配置倾斜。从产业就业、金融、土地、人才、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沪滇协作、公共服务保障等15个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在此前12个重点帮扶县纳入“30+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创建的基础上,再单独遴选10个重点帮扶县支持“一县一业”示范创建,每县每年支持3000万元。

帮扶力量倾斜。每个县安排不少于3家省级和中央驻滇单位定点帮扶,优先选派科技特派团,省级以上驻村工作队员主要派往重点帮扶县。

帮扶资金倾斜。2021年,投入57个重点帮扶县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县均2.75亿元,高于脱贫县县均投入33.5%。

2021年,39名省级领导挂联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90家省级和中央驻滇单位及12230个州(市)、县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定点帮扶,新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8272人。

2021年,全省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43.9亿元,比上年增加13.34亿元,增长5.8%;88个脱贫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投入产业比例达60.33%。

突出衔接抓落地

线上线下帮扶无死角

我省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体制机制,突出衔接抓落地。健全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创新建立“三双”(双组长、双办公室、双月调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能,深入实施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对脱贫人口实施动态监测、动态帮扶。

动态监测,就是建立线上网络化和线下网格化“两网”双向协同监测体系。一方面,实现“找政府”无障碍。在引导群众通过“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手机App”和“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乡村振兴咨询服务平台(12317)”等渠道进行自主申报的同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我省创造性建成了涵盖教育、民政、人社、住建、水利、卫健、医保等7个部门15个救助服务事项的全省统一“政府救助平台”,让群众遇到困难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申请救助。截至2022年3月21日,“政府救助平台”访问量为740万人次,收到群众申请21.7万件,办结19.8万件。

另一方面,确保“政府找”无死角。在建立基层干部定期入户排查与行业部门筛查比对常态化预警体系的基础上,全省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形成近19万个监测网格,确保常态化排查无死角。

在动态帮扶方面,我省对纳入监测的对象,根据风险类别和发展需求,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实行监测问题清单化和台账制、交办制、通报制管理,针对返贫致贫风险及时采取措施,直至稳定消除风险。

聚焦拓展促增收

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我省把一切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鲜明导向,制订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动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两手发力促增收。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合作机制、志智双扶长效机制,通过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增收一批、发展乡村旅游增收一批、推动劳动力技能提升转移就业增收一批、推动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增收一批、盘活脱贫人口资产增收一批,全力以赴增加脱贫群众收入,着力夯实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础。

“赤松茸种植能带动老乡就近就便务工,年轻体壮的安排到田里种植、采菇,老弱病残的安排在车间去根、削皮,这样既能带动产业发展,还能帮助大伙儿增收。”熟练掌握人工食用菌种植知识和关键技术,并在曲靖市成功建立两个种植基地后,武定县插甸镇村民李孟芩把赤松茸带回家乡种植。目前,返乡致富带头人李孟芩的创业公司和合作社带动全省大球盖菇种植面积500亩,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增加群众劳务输出收入5000万元。

2021年全省投入资金7.5亿元,实施1500个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吸纳3.3万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同时,持续加大脱贫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2021年将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支持产业的比例由脱贫攻坚期内的30%提高到50%,今后还将逐年提高,重点用于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帮助农户增加就业岗位,提升收入水平。

“镇雄水电工”“镇雄架子工”是昭通市镇雄县外出务工人员一张醒目名片。抓住这个特色,当地坚持把摸清底数作为做好转移就业的前置条件,做细做实劳务品牌打造等基础性工作。2021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86万人,务工收入220亿元。

转变搬迁群众“不想外出、不愿外出、不敢外出”的观念,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着力深化志智双扶推动培训就业提质增效。2021年累计开展技能培训9786人次,有效提升群众就业本领。

2021年,我省进一步强化与省外、县外的劳务协作,大规模、成批次、有组织、高质量地加大县外转移就业力度,以保障稳定就业,增加就业收入。2021年,全省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22万人、超计划4万人,公益性岗位聘用脱贫劳动力44.32万人。

来之不易的数字反映出实绩:2021年,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27元,增长11.0%,比全国、全省分别高0.5和0.4个百分点。

围绕振兴求突破

乡村振兴开新局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提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切实把“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年初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部署。

结合云南实际,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是云南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去年以来,我省全产业链重塑云南农业,坚持市场导向,选准各地最具优势特色、最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找准路子提升发展质量。

我省主动加强与上海、广东沟通对接,实现“广东有序退、上海全力接、云南努力干”的工作局面。以“云品入沪”工程为例,我省加强21个蔬菜供应基地建设,为上海“菜篮子”提供稳定供应,元阳红米、德宏茭白、镇沅瓢鸡、会泽小龙虾、昭通苹果、保山咖啡等云南农特产品成为了市场抢手货。2021年,上海市累计销售云南省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53.7亿元。

此外,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我省各地深入研究、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围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置、生态环境保护等乡村振兴目标要求和群众所想所盼,梳理提出村庄规划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主导原则、重点任务等。围绕“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乡村建设项目的方向和内容,科学设置项目,以一点带多点、多点带全面,加快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

小康之后再出发,接续奋斗正当时。面向未来,云南将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攻坚克难,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进发。

云南日报记者 王淑娟 李 莎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乡村振兴 
捐赠信息